教案

桥教案

时间:2025-04-02 08:08:22 教案 我要投稿

【精华】桥教案三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桥教案3篇,欢迎大家分享。

【精华】桥教案三篇

桥教案 篇1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家乡桥的特点,体会作者热爱家乡,怀念家乡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读写“血脉”、“撷取”、“飘逸潇洒”等词语,能给名词加上合适的动词以组成动宾结构的词组。

  3、能正确理解词语在句子环境中的意思,体会用词要准确。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三——五节。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用词要准确。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课时

  课时要求:

  1、自学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缀”、“撷取”、“刚劲雄健”、“飘逸潇洒”等词语意思。

  2、通读课文,理清层次。

  3、初步理解江南桥多的原因,造型和名称的特征,作者把家乡桥称作“我们的乐园”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师:同学们,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建了许多雄伟壮观的大桥。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与桥有关的课文,题目叫(板书)1、家乡的桥

  2、齐读课题

  3、审题:读了课题,你想知道哪些内容?

  二、预习课文。

  1、生字组词。

  2、,理解预习3的词。

  3、通读课文,了解大意。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名字组词。注意读音,组词是否正确。

  2、理解词意。

  ①缀——连接,组合。课文指石阶一阶一阶连接上去。

  ②撷取——摘取。课文指如意桥的桥名是从王维的诗句中摘取而来的。

  ③刚劲雄健——强劲有力。课文指石桥上凿就的桥名字体强劲有力。

  ④飘逸潇洒一一自然、大方、洒脱、不拘束。课文指石桥上凿就的桥名字自然、大方、洒脱、不拘束。

  3、通读课文,了解各节的大意。

  ①故乡江南的.小河多。(板书:河多)

  ②小桥的数量多。(板书:小桥多)

  ③小桥的造型千姿百态。(板书:造型多)

  ④小桥的名称美,来历多,字体各不相同,关于小桥的故事多。(板书:名称美)

  ⑤小桥给孩子们带来无穷的乐趣,是孩子们的“乐园”。(板书:乐趣多)

  ⑥作者最忆家乡的桥。(板书:忆桥)

  四、根据不同内容,给课文分段。

  第一段:(1)故乡江南的小河多。

  第二段:(2—5)介绍故乡小桥的特点。

  第三段:(6)作者最忆家乡的桥。

  五、练习读课文。

  六、作业:

  1、完成练习册作业。

  2、抄写读读写写的词,每词抄四遍。

  3、读课文三遍。

  板书:

  河多

  小桥多

  1、家乡的桥 造型多

  名称美

  乐趣多

  忆桥

  第二课时

  课时要求:

  1、学习课文1——3节,重点训练学生分三步体会用词的好处。

  2、朗读课文第三节,完成课后练习三填空(1)。

  3、准备背诵第三节。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第一节。

  我的故乡在江南。故乡的小河像一条血脉,网布在大地母亲的身上。

  1、指名读,讲段意。

  2、重点训练体会作者用词的好处。

  3、出示学习方法:

  *1、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

  按三步学习法学习第一节。

  (1)指名个别讲。

  ①网布——布,分布;网布,像网一样纵横交织地分布。

  ②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地分布在大地上。

  ③“网布”把故乡一条条小河纵横交织的样子写得十分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清晰的印象。

  (2)小组讨论练习讲。

  (3)请两个小组汇报讲。

  二、学习第二小节。

  1、指名读,用摘句法概括节意。

  2、“连接”写出了什么?

  (小桥的分布情况。)

  3、“赶集要经过八座十座小桥”说明什么?

  (家乡的小桥多。)

  4、小结:第二节介绍小桥的数量多。作者用两个“连接”写出了小桥的分布情况,又以“赶集要经过八座十座小桥”说明家乡的小桥多。

  三、学习第三小节。

  1、默读第三小节,准备填空。

  2、出示填空练习,学生讨论。

  课文第三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分别写了和的姿态。

  3、分男女生读填空答案。

  4、给第三小节分层次,概括层意。

  5、按层次指导背诵,学生相互试背。

  6、指名试背。

  四、布置作业:

  l、熟背第三节。

  2、熟读第四、五节,准备背诵。

  3、完成练习册填空的第一部分。

  第三课时

  课时要求:

  1、学习课文第四一六节,并能初步背诵。

  2、继续练习体会用词要准确。

  3、练习动宾词搭配。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四节。

  1、指名读,思考:这节告诉我们哪些内容?

  (桥名多;桥名的由来;桥名字体各异;关于桥的故事多。)

  2、轻声读,用“——”划出描写家乡小桥美妙名称的句子;用“(

  )”括出这些名称各是怎么来的句子。

  3、讨论答案

  4、男女生分别读“小桥名称美”和“桥名由来”的内容。

  5、指名读描写“桥名字体各异”的句子。

  6、出示句子:

  有趣的是,在青石上凿就的桥名字体也各不相同,或篆或隶或楷或草,有的飘逸潇洒,有的刚劲雄健,跟桥相衬相映,又平添了几分情趣。

  ①回顾体会用词要正确的方法。

  ②出示三步学习法:

  *1、理解带点词语的意思。

  *2、联系上下文,想想带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3、体会带点词语的运用好在哪里。

  7、用三步法理解“相衬相映”,“平添”。

  ①相衬相映:相,互相;衬,映,衬托。互相衬托的意思。平添;自然而然地增加,增添的意思。

  ②课文指在青石上凿就的各种字体的桥名与各种姿态的桥互相衬托,让人觉得又增添了几分情趣。

  ③“相衬相映”把桥名字体与桥的姿态两者之间的关系写得十分准确;“平添”把这种景物造成的情调和乐趣表现得很形象,给读者留下具体而深刻的印象。

  (先指名讲,再小组讲,最后请一个小组汇报。)

  8、指导试背第四节。

  (二)

  学习第五节。

  1、默读出示课后练习4(2)填上适当的动词。

  例:( 讲)故事

  ( )篮子( )谜语,

  ( )螺蛳( )胆量

  ( )毛蟹( )小船

  2、轻声读,理层次。(总一分结构)

  3、出示课后练习3填空,讨论。

  课文第三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分别写了和的姿态。

  课文第五节是围绕这句话写的,是从、、和四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课文第五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是从哪几方面把这句话写具体的?

  板书:乐趣多

  下棋、猜谜、讲故事比跳水本领,练胆量

  钓鱼、摸螺蛳、捉毛蟹荡舟进桥洞休息

  4、齐读填空练习。

  5、出示课后练习2(2)用三步学习法讨论。

  实在玩累了,荡一条小船进桥洞,舒展四肢平躺着,那凉丝丝的风,轻轻荡漾的水波,转眼就把你送入梦乡……

  ①荡:荡漾,一起一浮地波动。

  送:陪送。

  ②小船在水波±荡漾,玩累了的孩子们平躺在小船上随着凉风的吹拂与水波的荡漾,一转眼就进入了梦乡。

  ③“荡”把小船在水波上移动的情景表达得十分准确形象;“送”把孩子们在凉风与水波的“陪伴”下不知不觉入睡的情景写具体了。

  6、指导,试背第五节。

  (三)学习第六节。

  1、“忆”是什么意思?

  (回忆)

  2、“长相忆”是什么意思?

  (长时间的回忆)

  3、作者为什么要长时间地回忆家乡的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总结课文。

  1、齐声感情朗读。

  2、师小结。

  四、作业:

  1、填空练习:课后练习3(3)课后练习4(2)。

  2、熟读课文三~五节。

  总板书:

  河多

  小桥多

  1、家乡的桥 造型多

  名称美 来历 形状 字体故事

  下棋、猜谜、讲故事 比跳水本领,练胆量

  乐趣多 钓鱼、摸螺蛳、捉毛蟹 荡舟进桥洞休息

  忆桥

桥教案 篇2

  教学目的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会如何欣赏诗歌。

  3.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重点难点

  1.重点:

  (1)理解作者列举了对方哪些“新解”,又怎样逐一加以反驳的。

  (2)学习编写阅读提纲,梳理文章的结构层次。

  2.难点:学会诗歌的欣赏。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考证:研究文献或历史问题时,根据资料来考核、证实和说明。

  望文生义:不懂某一词句的正确意义,从字面上去和会,做出错误的解释。

  脸炙人口(kuai4 zhi4):美味人人都爱吃,比喻好的诗文或事物,大家都称誉。炙:烤熟的肉。脍:切得很细的肉。

  无懈可击:没有可以被人攻击或挑剔的漏洞。形容十分严密。

  揆情度理(kui2):依照一般情理推测揣度。

  索然无味: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牵强和会:把关系不大的事物勉强地址在一起。

  招徕:招揽。

  无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表示虽有缺点,但是可以原谅。

  2 .阅读全文,考虑预习提示中的问题。

  二、导入

  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这就告诉我们对书中的话不可全部相信,要有怀疑的精神。这篇课文就是教我们质疑的方法。

  三、正课

  1.速读全文,给课文编写阅读提纲。

  第一局部(l~2段):引用诗歌提出反驳的对象(枫桥夜泊)新解,认为,这首诗之所以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无论如何不在于如考据家所认为的在两句诗中罗列了三座桥和一座山,而在于诗人以匠心独运的杰出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情景交融的夜泊图画。

  第二局部(3~7段):分别对“乌啼”“江枫”“愁眼”的新解进行反驳。

  第三局部(8段):总结,认为这样的“新解”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希望文学研究者不要这样做。

  2.提问:课文第里段提出反驳的对象后,为什么写“初听觉得很新鲜,同时也对自身过去望文生义的理解感到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自身的疑问?

  讨论并归纳:因为考证的内容是前人未说过的所以觉得很新鲜,同时,因为他人能提出新观点,对古代的诗进行考证而自身却未能做到感到很羞愧。然后文笔一转,又提出质疑,这样写使文章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3提问:第1段连用了3个问句,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连用3个问句引起读者的深思。

  4.提问:你同意作者在第2段对诗歌意境的描述吗?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略

  四、小结

  欣赏诗歌,要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内涵,捕获诗人切实的思想感情,加以领悟。要从字里行间体会诗的意象,通过想象联想再现诗歌所描绘韵画面,欣赏其中蕴含的美。要注意诗中的比喻、象征的内涵,防止理解上的实指性。还要学习诗歌精粹的语言,欣赏诗歌遣词造句的精练、优美、音乐性,讲究变化。

  五、作业

  l.完成课后练习二。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回答问题。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A 全诗由述志和记梦两局部组成,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

  B.诗中“尚”字表示了诗人强烈而至死不渝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C.诗的后两句都是写梦境,与前两句写实相映衬。

  D.全诗气势豪壮,感情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请你对“夜阑卧听风吹雨”一句略作赏析。

  第二课时

  一、预习

  阅读全文,体会课文如何逐一反驳‘’新解”的。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从作者对《枫桥夜泊》的欣赏中,知道了如何欣赏诗歌,

  这节课我们要体会作者在反驳“新解”时,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

  境,这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三、正课

  1.提问:作者在第3段分几个层次来反驳?有语言标志吗?

  讨论并归纳:按“首先”“其次”“第三”分成三个层次。

  2.提问:第3段如何分3层反驳的?

  讨论并归纳:

  第一层:先引用“新解”作者的考证,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乌啼不是乌鸦叫而是一座桥名。论据是“乌鸦的习性,在日落之后黎明之前是不啼叫的”“据寒山寺住持说,乌啼桥建于隋大业七年,毁于清同治年间”。结论是诗中‘明落鸟啼”说的是“月亮向乌啼那方向落下去了。”再进行反驳。先驳‘呜啼”,认为在一般情况下,乌鸦确实不在夜间啼叫,但不等于说乌鸦夜啼的情况绝对不会有。引诗词曲为证:

  (l)乐府中有《乌夜啼》的曲名和刘义庆作曲的传说。

  (2)乐府琴曲歌辞有《与夜啼引》。

  (3)唐教坊曲和后来的南北曲都有《乌夜啼》曲。

  (4)曹操的《短歌行》里有“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之句。

  结论:在特殊情况下,乌鸦受到惊扰会夜飞啼叫。

  第二层:再驳“乌啼桥”,认为无文献史料证明其修建时间。或是由好农之徒和会命名的。举梁祝故事为证。

  第三层:再驳“月落乌啼”从桥的地形接情度理,认为“不可能使人产生月亮从那个方向落下去的印象”。

  3.提问:你觉得这样反驳合理吗?

  讨论并归纳:略。示例:反驳的第二层,桥的位置在河上,而船的位置在桥下的河面上,位置是低于桥的。

  4.提问:第3段是直接驳论点,还是通过驳论据、论证来驳论点的?

  讨论并归纳: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

  5.提问:第4段是怎么反驳“江枫”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是指寒山寺前两座并排的姐妹桥。

  先驳“江枫”桥名。把江村桥和枫桥合并简称“江枫”,不合古人今人的语言习惯。

  再驳“江枫”的实指,破坏了诗歌形象和意境。

  再驳“江枫”的实指,退一步讲假如“新解”成立,那么诗歌应该改名。

  这一段直接驳论点。

  6提问:第5段是怎么反驳“愁眠”新解的?

  讨论并归纳:先树起批驳的靶子。“新解”作者认为“江枫渔火对愁眠”,就是江村桥、枫桥、渔头,对着愁限山的意思”。论据是“运河两岸,对着寒山寺大约两公里远有两座山,一座叫狮子山,另一座叫愁眠山,又名孤山。”“渔家既然掌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了。”

  先驳“愁限”的实指,抹去了诗歌主观感情的色彩,使这句诗索然无味。

  再驳“愁眼”的实指,破坏了全诗的意境。

  再驳“愁眠”的实指,无文献资料证实,或是好壮之徒和会命名的。

  再驳“愁眠山又名孤山”的论据的不合理性。

  再驳“渔家既然学灯,那‘眠’字就无从解释丁”论据的不合理性,认为“渔家掌灯”与旅客“眠”之间无必定联系。

  这一段既驳论点又驳论据。

  7.提问:第8段总结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作者认为这样的“新解”,把一字一词都落实到具体事

  物上,结果就会使诗的意境全失,兴味索然。

  8.提问:作者反驳这些“新解”为什么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进行反驳?

  讨论并归纳:因为分析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是鉴赏诗歌的钥匙,

  假如丢失了诗歌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则诗歌的美感也无从谈起。

  四、小结

  本文针对“新解”的观点,逐一进行反驳。反驳既有直接驳论点。也有通过驳论据来驳论点。反驳的论据充沛,批驳有力。在反驳中始终结合诗的艺术形象和意境,做到合理合情。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阅读杜甫《春夜春雨》,选出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晚看江湿处,花重锦官城。

  A .开头两句,诗人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仿佛春雨知道农时,应时即来

  B.中间四句,诗人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落笔,写了“好雨”润物之功,诗人爱雨之心。

  C.最后两句,诗人设想雨后晨景:雨过天才晴,成都城中处处落英缤纷。

  D.全诗虽不露一个“喜”字,但从“潜”、“润”、“细”、“湿”等字却可以体会出诗人喜雨之情。

桥教案 篇3

  一、教材分析:

  小小说《桥》是小学语文人教版课标本第10册第四组教材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他们让我感动”,其他几篇文章均为革命传统教育故事。本组单元训练重点为两个方面:一是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领悟文章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高风亮节,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跌跌撞撞”、“依次”等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简洁而丰富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洪水的肆虐与可怕,体会灾难面前的村支书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

  三、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句子,体会村支书的性格特点和高贵品质。

  四、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五、教学准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5遍,读准字音,自学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指导学生大致了解小小说的基本特点:语言简练,大量留白,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起伏跌宕,结尾出乎意料。

  六、教学过程

  (一)检查初读效果,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全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填空。

  本文写()在山洪暴发的黎明,指挥一百多村民通过小桥撤退,最后和儿子()了。

  (二)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会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中相关片段(1—6自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再次感受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

  (1)出示课文第一部分文字,用不同颜色标出描写洪水和人们慌乱的句子。

  (2)师生合作,老师朗读环境描写内容,学生朗读人们的慌乱。

  3.理解关于桥的句子,再次感受洪水的肆虐和人们的慌乱。

  (1)出示句子: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思考:文章中还有哪些句子也描写了人们的这种状态?

  (2)汇报交流,出示相似表达的另外两个词句。

  (3)讨论交流产生如此状况的原因,朗读描写山洪暴发的句子。

  (4)重组课文,师生再次合作朗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你拥我挤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疯了似的地向那木桥拥去。

  师: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生: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三)学习课文第二部分,体会村支书的先人后己。

  1.师生合作朗读第二部分,感受故事的发展过程。

  (1)出示7—13自然段,学生自由朗读。

  (2)师生合作朗读:教师读描写群众的句子,学生读描写老汉的句子。

  生: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生: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师: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生: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师: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生: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师: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2.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先人后己的品质。

  (1)出示句子: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回答:

  问题:“依次”是什么意思?人们一开始是依次上桥吗?

  问题:老汉如何让人们从“乱哄哄”变成“依次”的?

  (2)师生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

  师:老汉是这样要求一百多人依次过桥的:群众——党员——老汉。

  讨论:老汉有机会先过桥吗?不过桥意味着什么后果?

  问题:老汉有机会先过桥,但他不过,而是组织别人先过,这样的行为叫什么?

  (3)再次与学生角色对话。

  (四)指导朗读课文第三部分,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

  1.学生齐读课文中相关片段(14—23自然段)。

  2.师生合作朗读。

  生: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师: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生: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生: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师: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师: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了木桥。

  生: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师: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师: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生: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3.理解关于桥的句子,感受村支书舍己为人的品质。

  (1)出示句子: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提出问题,根据课文回答:

  问题:桥塌造成什么结果?

  问题:小伙子有机会先过桥吗?

  (2)体会老汉的舍己为人。

  讨论:过桥的顺序实际上变成怎样?(村民——党员——儿子——老汉)老汉把生的希望让给他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和儿子,这已不仅仅是先人后己,更是——舍己为人。

  (3)师生分角色朗读,体会父子之间的爱。

  “你先走。”

  “少废话,快走。”

  ……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

  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指导学习课文第四部分,理解课题的含义。

  1.师配乐诵读: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2.理解课题“桥”的含义。

  (1)讨论:课文主要写的是老汉,课题却用桥,你怎么理解?

  (2)汇报交流。

  3.拓展写话。

  七、板书设计

  16 桥

  村民——党员——老汉 先人后己

  村民——党员——儿子——老汉 舍己为人

【桥教案】相关文章:

《桥》教案07-10

活动《桥》教案07-31

《象鼻桥》教案05-24

《桥之美》教案06-18

《桥》教案15篇(精选)08-03

精选桥教案六篇03-03

桥教案五篇03-07

我设计的桥教案11-22

中班教案家乡的桥05-26

纸桥大班教案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