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草原教案

时间:2025-04-27 10:09:41 教案 我要投稿

草原教案模板集锦八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草原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草原教案模板集锦八篇

草原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了解,认识草原的民族风俗,感受草原风光的美。

  2、在学习观察中了解草原的特点,会根据所观察的图片给草原上色。

  3、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提高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美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了解我国民间艺术的精湛、博大。

  2、学会用绘画的形式表达美好的记忆。

  3、通过观察了解,认识草原的民族风俗,感受草原风光美。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谈话:同学们见过草原吗?一般在什么时候能够看见草原牛羊?有哪些地方最能让你感兴趣?我们一起来了解草原。

  2、学生模仿牛羊的叫声,增强课堂气氛。

  二、根据图片引导学生体验草原牛羊壮的场面。

  1、草原它的突出的颜色是什么?

  2、引导学生利用观察、比较的方法,分析牛羊的特征,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合作意识。

  3、讨论草原的绘画方法,它们都有哪些不同的制作方法。

  小结:草原美吗?既然草原那么美,我们该如何保护好草原?

  三、指导看图,再次感受草原的魅力

  1、学生自由看图,讨论从图片上获得什么么信息?

  2、感受草原的精彩,从中找出两种以上的基本构图,如圆、长方形等。 3,、抓住事物的主要色彩,为接下来的绘画做铺垫。

  4、颜色的种类:天,蓝色的;云,白色的;草,绿色的。

  四、拓展练习

  1、我们体验了草原的美丽,也初步懂得了其中的意义。下面老师给你

  们准备了一幅画,希望你们独立来完成,学会给图画涂上相应的色彩。

  2、讲解作业,不要求学生画得有多逼真,关键是要动手。对颜色上得

  好的同学进行鼓励。

  五、课后延伸

  学生观察图片比较:谈谈自己喜欢什么样的草原?更愿意在哪种环境下生活?以此提高学生自觉爱护环境的意识。

  小结:天蓝蓝,草青青,野花遍地,牛羊成群。草原上的牛羊自由自在,多快乐!我们要爱护环境,保护绿色的大草原!

草原教案 篇2

  课题:草原就是我的家

  教学目的: 1、 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2、能自编动作表演。

  教学重点:感受蒙古族民歌的特点

  教学难点:能自编动作表演

  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听音乐问好、入座。

  2、发声练习。

  3、唱一唱,动一动。

  4、复习上节课内容。

  二、基本部分:

  1、表演《草原就是我的家》

  (1)在完整地聆听感受中熟悉歌曲的音调。

  (2)轻声随范唱录音哼唱旋律。

  (3)听着录音有感情地读歌词。

  (4)分小组编创动作,请小组内一名同学表演,其他同学有感情地唱歌。

  2、编创与活动:

  (1)组合一组汽车、轮船的音响录音或用琴模仿这些音响,让学生听辨、模仿。

  (2)让学生按课本插图模仿动物的'叫声或交通工具发出的声音,让大家听辨,说出哪个音高?哪个音低?

  (3)提示学生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高低不同的声音,模仿给大家听。

  三、结束部分:小结。

草原教案 篇3

  知识与技能: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过程与方法: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着重理解书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练习用关联词语造句。

  2、领会课文中对事物静态和动态的描写。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2.具体体会课文中的静态、动态描写。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家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油然产生了特殊的感情,目睹了蒙族人民待人接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来了。

  我们学习的这组课文读写训练的重点是:事物的静态和动态。我们前面学的《鸟的天堂》和今天要学习的课文《草原》都是本组课文的示范文。学习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这篇访问记,不仅要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要认真学习作者是如何根据自己的观察和感受对事物进行静态和动态的描写的,使我们读后觉得又具体又生动。

  二、了解主要内容。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生字、新词。

  四、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2.让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生字、新词。

  五、弄清课文记叙顺序,讨论分段。

  1.这篇访问记按什么顺序记叙了访问的过程?

  2.按访问的过程。课文可以分为几段?为什么?

  六、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并说说每一段段意。同时检查字词掌握的情况。

  七、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课后读读写写中的词语。

  2.熟读课文第1段。

  第二课时

  一、讲读第1段。

  1.默读,分层次。思考:课文第一段写了什么?分几层?先写什么?后写什么?

  2.再读,思考:作者初入草原,看到的景色怎样?作者是抓住哪些景色来写的?为什么抓住这些景物写?

  3.细读、思考:

  (1)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这些景物的?

  (2)作者是怎样从天空到地面,抓住这些景物的特点,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

  (3)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

  4.默读、思考、朗读: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产生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受?

  5.指导学生背诵第1段课文。

  小结:祖国的草原这么美。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作者在描写初见草原的景物时主要运用了静态描写,为我们展示一幅草原静态美的图画,但静中又有动,例如写羊群。

  二、讲读第2段。

  1.指名读第2段。

  2.阅读、思考:写作者访问陈巴尔虎旗牧业公社途中,这段课文可分为几层?

  3.讲读第1层课文。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 “洒脱”是什么意思?

  (2)“初入草原,听不到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这些描写说明草原环境有什么特点?

  (3)初入草原,环境的特点是辽阔、静寂。后来呢?草原环境有什么变化?从什么地方开始变化的?

  (4)看到了河,环境有什么变化?隐隐有鞭子的轻响说明了什么?

  (5)为什么有了河,草原的环境就有了变化?(有了河流、水草长得茂盛,蒙族人民就会把牛、羊、马群赶到这儿来放牧。)

  4.讲读第2层。

  (1)指名学生读第2层。

  (2)“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用一条彩虹比喻来欢迎远客的蒙族男女老少? (4)当主人见到客人时,草原的环境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来?

  小结:作者初入草原,看不见什么东西,听不见一点声音,处在这种环境使人产生一种辽阔、静寂的感受,接着作者快到公社时,看到了牛羊成群,主人热情迎客,听到了各种声响,自然引起一种兴旺、热闹的感受。作者的感受由静到动,是因为他所处的环境在变化的结果,这说明,环境变了,事物也在变化。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段。

  2.练习课后作业第1、3题。

  第三课时

  一、导入。

  课文第1、2自然段,作者抓住访问的经过和草原环境的变化,让我们读了觉得祖国草原的景物是多么美。现在学习课文后三个自然段,我们会进一步知道草原的人更好。

  二、讲读3、4、5自然段。

  1.让三名学生各朗读一段课文,要求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

  (1)这三个自然段各写了什么内容?

  (2)主人热情好客表现在哪些地方?画出表现蒙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词句。

  2.读后讨论交流。

  (1)主客是怎样见面的?作者运用哪几个动词来表现激情洋溢的气氛?手是怎么握的?怎么笑的?怎么说的?这些表现什么?你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怎么样?用欢乐、热情的感情朗读这一节课文。

  (2)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从这节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蒙汉两族人民情谊很深?为什么“不管唱的是什么,听者总会露出会心的微笑”?

  (3)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第1句怎么讲?(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4)哪些地方体现了蒙族人民的风俗习惯?这些风俗习惯表现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三、总结全文。

  1.从全文看,前面两段主要是写什么?后面三段主要是写什么?

  2.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四、作业。

  1.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句,读一读,想一想把什么比作什么,然后抄写在摘抄本上。

  2.练习课后练习题第4题。

  教学反思:

草原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生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地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感受内蒙古草原地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感受草原之美和民族地团结互助

  难点:通过课文的描述体会“蒙汗情深”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草原的风光、文字资料;其他表现民族团结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教师:有关草原的歌曲,蒙古民族风情录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播放蒙古族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将学生引入草原高远辽阔的境界

  2.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山川秀丽、风光独特,今天我们将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一碧千里的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边叙述边播放蒙古族风情录像)

  3.学唱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二、初读课文

  关于草原,你了解多少,能将你收集的资料与大家交流一下吗?(学生交流资料)

  三、精读课文

  1.读完课文,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觉?

  2.既然是美景,那我们就一起去参观这美丽的大草原吧,你可以找到自己的'学习伙伴组成参观团,参观完了再汇报。参观任务是:(多媒体打出)

  你们发现了哪些景物?

  你们觉得哪些景物最美?为什么?

  3.教师引导:要完成参观任务,先怎么办?

  (先自己读,自己划,有了意见、想法再和同学交流)

  明白任务后,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任务进入到你最喜欢的草原参观吧。

  4.小组汇报

  学生用各种方式表达对课文的理解谈体会,汇报感受的美(读、唱)

  5.重点引导

  描写草原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变化之美的句子

  写出草原无边无际的壮观之美的句子

  此时此刻,我们参观者的心情怎样?(高兴、欢快)。你能将这份喜悦读出来吗?

  6.学生朗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陈巴尔虎旗草原美,可更美的是我们蒙汗一家的情谊。课后请同学们通过读书上网查阅有关民族团结互助的资料

草原教案 篇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通过观察及表现百灵鸟的外部形态,进一步提高学生运用基本形概括的方法表现物象的造型能力。

  2.过程、方法:通过观察想象表现等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对美术创作的兴趣。通过色彩艳丽的百灵鸟的形象,让学生体验色彩搭配的美感。

  3.情感、态度:创设情境,培养学生保护鸟的意识,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概括、夸张百灵鸟的外形特征。了解运用不同媒材表现百灵鸟的方法。认识色彩对表现画面的作用。 难点: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自己喜欢的百灵鸟。 三、课时安排、教具准备 本课为1课时

  课前准备(含座位排列):范画、教材、课件、鸟类图片、学生课下搜集鸟类资料。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创设教学情境

  (1).出示图片,看,他是谁?(刘千)师:他是做什么的?(变魔术)老师跟他学了变魔术,你们信吗?现在开始变,变出一只鸟。 (2).听听优美动听的声音猜是什么鸟?(百灵鸟)今天我们一起学

  习百灵灵鸟。

  2.了解分析的百灵鸟特点及认识更多百灵鸟

  (1).师:你们见过百灵鸟吗?那老师考考你,那只是百灵鸟?(课件) (2).现在让我们认识更多的百灵鸟(课件)

  A沙百灵:是国内观赏笼鸟之一,草原名贵鸟,生活在河北省北部,青海东。

  B云雀:全世界大约75种,羽毛颜色像泥土。

  C角百灵:颊部白色并有黑色宽阔胸带,尾暗褐色,后爪长而弯曲。 D斑百灵:一般腿粗壮而尾短,嘴厚。

  E歌百灵:体步的红褐色百灵,顶冠棕色而多具黑色斑纹。 F蒙古百灵:头顶周围粟色成环,有长而显著白色眉纹。 3.分析百灵鸟的形态

  (1)我们对百灵鸟有了一定的了解,那你们猜猜百灵鸟会在做什么呢?

  (2)让我们一起玩一个“对号入座”游戏(从形态上分析这分别是那只百灵鸟的影子) 4.分析百灵鸟的花纹图案线条

  师:百灵鸟不仅有特点的外形和优美的歌声,再看看百灵鸟身上有哪些图案、花纹、线条?

  5.师:根据百灵鸟的`特点,老师现在也想用多种图案和线条画一只漂亮的百灵鸟,你们想看吗?(师范画)

  6.今天的森林舞会要开始了,现在小朋友们送来一些参加舞会的百灵鸟,让我们一起欣赏一下。(学生作品) 7.学生作业

  你们能运用多种线条、图案、色彩为今天的森林舞会送上漂亮的百灵鸟吗?(出示作业要求)

  8.展评:请评出今天你认为最漂亮的百灵鸟去参加今天的森林舞会。 9.拓展:老师刚收到森林舞会为今天的小朋友送来的一封信,你们想看吗?

草原教案 篇6

  第一课 金色的秋天

  教学目标:

  1、 能自信、有表情的演唱歌曲《金铃铛》;

  2、 能大胆地上台表演律动《摘果子》;

  3、 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并能用轻快的节奏为歌曲伴奏

  教学重点:

  1、 能自信地演唱歌曲《金铃铛》;

  2、 欣赏丹麦民歌《丰收之歌》

  教学难点:

  1、 用打击乐器为乐曲伴奏;

  2、 律动《摘果子》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基础训练

  1、发声练习

  1=C—1=F3/4

  1 3 56 | 5— — |1 66 6 6 | 1 5 5 5 5 | 6 4 3 21 ||

  秋风在唱歌, gulu lulu lugulu lulu lu gulu lulu lu.

  小河在 唱歌, la lalala

  lalalalala la lala lala la.

  2、节奏训练 2/4X XX | X X | X X X X | X X | X XX | X X | X X X X | X —||

  要求:拍准十六分音符 2/4X X X | X X X | X X X X | X X ||

  要求:拍准八分音符,掌握节奏 2/4X X X X |X X X | XX | X —||

  三、新课教学

  师:秋天是个丰收的季节,瞧,果园里传来一首欢乐的歌,咱们去听听吧!

  1、 师范唱;

  2、 带学生朗读歌词;

  3、 带唱歌曲;

  4、 全班齐唱。

  四、参与表现

  师:下面啊,我们来一个摘果子比赛。

  1、 教唱《摘果子》;

  2、 律动《摘果子》。

  五、总结下课

  1、师:美丽的秋天,丰收的果园,今天你们学会了什么?

  2、师生再见,听音乐出教室

  第二课时

  一、组织教学

  1、 听音乐进教室

  2、 师生问好

  二、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学会了一首《金铃铛》,那是描写什么景色呢?—对了,是秋天大丰收的景色。今天啊,我们再来听一首《丰收之歌》。

  三、新课教学

  1、初听全曲

  A、听这首歌曲,你有什么样的`感觉?

  B、它表现了什么样的场景?

  2、再听全曲

  A、哼唱它的主旋律 1=C 2/415 3 | 1 3 5 | 1 3 5 | 11 | 4 6 6 6 | 3 5 5 5 | 2 4 3 2| 1 — ||

  B、说说它是几拍子的歌曲

  C、简单介绍歌曲

  《丰收之歌》是一首丹麦民歌,它描写秋天田野上的庄稼都已收割,果园里的水果也已摘完,勤劳的人们获得了丰收,同时,也不忘记帮助别人,表现了劳动人民丰收后,到处都是欢歌笑语的热烈欢腾的场面。

  四、参与表现

  师:丰收的时候是一个热闹喜庆的时候,为了庆祝丰收的节日,农村里的劳动人民喜欢敲锣打鼓来庆祝,我们就用打击乐器来庆祝吧!

  1、教学生用铃鼓、沙锤和碰铃,用轻快的节奏给乐曲伴奏;

  2、请同学上来用乐器伴奏。

  五、总结下课

  师生再见,听音乐出教室

草原教案 篇7

  教学内容:《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教学目的:

  1、情感目标:学习并演唱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理解和分析歌曲的能力。

  2、知识目标:了解内蒙民歌的风格,掌握其民歌特点,力求做到旋律连贯富有弹性

  3、能力目标:通过发声训练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呼吸方法,体会气息对声音的支持,结合歌曲,以自然声区为基础,着重中声区的训练,力求做到喉头稳定发音自然流畅。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内蒙民歌《草原上生起不落的太阳》,体验民歌的`艺术魅力。

  2、内蒙民歌的演唱风格和特点,能够细致完整表达歌曲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讲解、分析、启发的教学法

  教 具:钢琴 教材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发声训练

  1、哼鸣训练

  目的与要求:体验头腔共鸣和声音靠前的感觉,使其获得声音的高位置。a、身体自然直立,两肩放松,吸进适量气息并注意深的呼吸支点。b、嘴唇微闭,舌自然平放舌尖轻靠下牙根,下腭放松,上下牙稍分开不要咬紧。c、哼唱时感到声音集中在鼻腔上方,两眉

  之间感到明显振动,象擤鼻涕时的感觉。d、不论音的高低,都始终保持这种高位置的感觉,这对上下声区的统一很有益处。

  2、u母音带a母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 练习打开头腔共鸣,获得高位置,打开喉咙形成管状,上下一致,声区统一,较好地带动a母音的练习,嘴唇微闭成“撮口”,上唇要拢住,唇尖用力,喉咙打开,上下畅通好似一根管子。

  连音训练

  目的与要求:训练声音连贯统一。注意呼吸、发声的协调配合,每条练习都一口气唱完,音量不宜过大,力求使乐句

  的线条优美连贯,富有流动感,结尾的长音要用弱----强----弱来收音,防止声音直白和僵硬。

  二、歌曲学习与演唱————《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1、作品简析:

  此曲作于20世纪50年代。

  《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这首歌曲的旋律吸收了内蒙古民歌中的音调进行了再创作。歌词精炼,寓意深刻与曲调配合得天衣无缝,充满了诗情画意,展现出辽阔,宽广大草原的美丽景色。旋律优美流畅,富于激情,表达了草原牧民对党和祖国的无比感激之情和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歌曲为两个乐句的单乐段结构。

  第一乐句旋律以级进为主,伴以四度跳进,形成波浪式进行,句尾逐渐高涨,最后落在高音6上,加上延长,显得特别舒展,开朗,把富饶辽阔的大草原展现在人们面前。

  第二乐句基本保持了第一乐句的主体材料而形成两个乐句相互对称的乐段,第二乐句旋律起伏较大,出现了全曲的高音6和最低音3遥相呼应,使歌曲的情绪显得格外开朗,充满激情,然后以平稳的旋律进行和肯定的语气结束全曲。而结束音正是全曲的主音6,它与第一乐句的结尾6音形成八度呼应,一问一答,一唱一和,把两个乐句紧密地连接起来。歌曲采用民族五声羽调式,又鲜明的内蒙古民歌音调,遇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2、艺术处理:

  歌曲由两个大的乐句组成,且两个乐句都具有鲜明的内蒙民歌音调,舒展、开朗、悠长。演唱时可从结合平稳、均匀的气息,松弛自然的声音出发,充分展现出草原的富饶、优美、辽阔以及草原牧民爱祖国、爱党、爱家乡的思想情感。

草原教案 篇8

  课程标准

  2-5通过典型实例,较我国不同地区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以及人地关系方面的主要问题。

  2-6通过典型实例,比较世界一些地区和国家在各自的自然条件下,人们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澳大利亚的大牧场和中国内蒙古大草原两个内容,了解大草原的自然环境特色,感受草原上牧民生活的概况。能够从地图、图表及教师提供的材料中获取有用的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不同地区牧民生活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通过比较的方法分析不同区域的人们在生产、生活方面的特色,把握自然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因果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材对澳大利亚大牧场的经营特点和内蒙古游牧文化的描述,了解草原文化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之美,感受牧民对草原的热爱之情,进一步认识到人地关系的协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草原人家的特色:和谐发展人地关系的重要性。

  学习难点:自然环境对牧业形成与发展的意义。

  教学方法:在教师引导下的自主合作式讨论法;用比较的方法,识别不同的自然环境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课前播放:《美丽的草原》MTV营造教学气氛

  设问导入:你们刚才看到的是什么自然环境?导入第四课《草原人家》

  (—)现代化的.大牧场

  1、骑在羊背上的国家:羊多

  2、澳大利亚发展养羊业的优越条件

  设问讨论:澳大利亚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这种特点对澳大利亚的气候有什么影响?

  3、澳大利亚的畜牧业的分布又有什么特点?由此得出什么结论?

  4、澳大利亚的牧业分布:集中在中部和西部的草原上

  特点:1、规模很大;2、定居生活;3、机械化程度非常高,效率高(最突出的特点)

  (二)草原风情

  导入:草原是哺育牧民生长的摇篮,是牧民们的天堂。从古至今生活在草原上的牧民创作了大量的歌曲,用以表达他们对自己家园的热爱。如澳大利亚的民歌《剪羊毛》,然后朗读内蒙古民歌《敕勒歌》。

  接着播放《天堂》MTV,同时教师提问:内蒙古大草原在人们的衣、食、住、行、娱乐文化给我们留下什么深刻印象?要学生仔细观测。

  食:牛羊肉、奶制品——饲养牛羊——草原牧业生产

  住;蒙古包——便于拆装——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衣:蒙古袍——便于骑马抵御严寒——适宜在草原的游牧生产和生活

  行:骏马等——便于驰骋驱赶羊群——适宜在大草原上大范围的活动

  娱乐:那达慕大会

  教师再提问:内蒙古草原的文化与草原牧业生产有怎样的关系?同时完成上面的内容。

  小结:人们在长期适应当地自然环境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富有各自草原特色的生产和生活方式。

  同时要求学生比较澳大利亚和我国内蒙古大草原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的异同。

  (三)草原生态问题

  教师提问:歌手滕格尔的歌声曾被喻为“来自大草原、无污染的绿色的呼吸”,草原也被其称为理想中的“天堂”。但现在草原的天是否还蓝?水是否还清?草是否依旧嫩绿?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出示相关材料。

  存在问题,就有解决的措施:退耕还林

  禁牧、休牧、轮牧、舍牧。

  课堂小结:以小组竞赛的形式小结本课.

  布置作业:(略)

【草原教案】相关文章:

草原教案11-10

《草原》教案07-13

《草原》的优秀教案07-26

《草原的早晨》教案11-29

《草原上》教案10-27

《草原赞歌》教案10-22

【实用】草原教案4篇04-24

《草原》教案合集五篇04-07

【必备】《草原》教案3篇04-13

实用的《草原》教案4篇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