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做香囊教学教案

时间:2025-01-21 10:20:21 智聪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做香囊教学教案(通用11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做香囊教学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做香囊教学教案(通用11篇)

  做香囊教学教案 1

  一、教程分析: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丰富以下主要经验: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也是一家人团聚的日子。端午节有吃五黄,五黄指黄鳝、咸鸭蛋黄、雄黄酒、黄鱼和黄瓜,还要挂菖蒲、艾草,赛龙舟和吃粽子的习俗,还有很多传说故事等等。

  二、学情分析

  本课是浙美版二年级下册第14课的教学内容,属于设计·应用学习领域。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民间工艺的.课,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剪纸能力,能剪一些基本的图形,再对剪纸的图形进行装饰,制作完成一个精美的香囊。但是有些学生的剪纸可能会出现难点,剪得图形比较小,因此我在课堂上以引导的形式,结合详细的示范制作,消除学生的难点,逐步完成香囊。

  三、教学目标:

  1. 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学习用纸材料制作香囊。

  3.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纸材料制作香囊。

  难点:对香囊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五、课前准备

  生:剪刀、双面胶、毛线绳。

  师:课件、剪刀、双面胶、教具等。

  六、教学设计

  1.图片谈话导入

  出示粽子图片

  师:同学们好,你们知道我国传统节日有哪些吗?

  生:春节,元宵节,中秋节,清明节,端午节,重阳节。

  做香囊教学教案 2

  教学目标:

  1.复习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2.学习用纸质材料做香囊。

  3.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习用纸质材料制作香囊。

  难点:对香囊进行有创意的装饰。

  课前准备:

  (学生)制作香囊所需的材料(折纸、剪刀、固体胶、水彩笔、报纸片、毛线、流苏)。

  (教师)课件、自制香囊、制作材料等。

  教学过程:

  一、了解挂香囊的用途,激发自制的兴趣。

  师:同学们,小手举起来,跟着老师拍起来——五月五,是端阳。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荷包香,香衣裳;菖蒲插在门框上,龙舟下水喜洋洋;这儿那儿都是端阳!

  歌谣说的是我国的哪一个传统节日?——生:端午节

  师:对!端午节到了,家家户户忙起来,忙什么?——生:吃粽子、赛龙舟、吃“五黄”、挂艾草、菖蒲;佩戴香囊。

  师: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千百年来盛行不衰、历久弥新。佩戴香囊是端午节的'其中一个传统习俗。瞧,(课件出示挂香囊的画面)漂亮吧?——漂亮!

  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内装香料,佩戴时香气扑鼻。

  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佩戴香囊呢?

  端午节佩带香囊不仅能避邪驱害,还是漂亮的装饰呢。

  二、观察香囊,讨论、探索制作香囊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师:注意了,老师要变魔术了,一、二、三(出示香囊)想知道这些香囊是怎么做的吗?

  生:想!

  师:想啊,这节课老师就教你们制作香囊高高兴兴迎接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出示课题)。小身板直起来,脑子动起来。看,

  问题一:做这样的香囊需要哪些材料?

  折纸、剪刀、胶棒、毛线、水彩笔、流苏(课件出示)

  师:材料有了,就可以动手了,(出示问题二:)怎样使用这些材料来做香囊呢,我先露一手你们看看。(教师示范)

  拿出折纸,老师把它对折一下,喜欢什么形状的香囊呢?老师喜欢爱心就画爱心形吧!(画爱心)看这是什么?(举起剪刀)老师要开始剪喽!剪好了,变,两颗爱心,现在这两颗爱心光秃秃的不好看,老师给它们打扮打扮。(拿出水彩笔在爱心上画图案)OK,老师帮它们打扮好了!(将画好的亮相一下)

  接下来,用胶棒把两颗爱心粘起来,胶棒要涂在没有图案的那面,注意了,胶棒沿着爱心涂,如果整圈都涂满了,行吗?

  生:不行。

  师:对啦,爱心上方不要全部粘起来,否则香料塞不进去就不叫香囊啦。把流苏粘在爱心下方,再往香囊里填充报纸片让香囊有立体感。最后把毛线粘在爱心上方,瞧,一只香囊完成了,可以挂在脖子上!

  师:制作香囊一点都不难。现在,我要考考大家,制作香囊需要几个步骤?

  生:第一步用折纸剪出香囊的形状;第二步用水彩笔在香囊上画图案;第三步往香囊里面填充报纸片;第四步在香囊上方粘上毛线。

  师:我还有个疑问,是不是所有的香囊都是爱心形的呢?

  生:不是

  师:那你告诉我香囊有什么样的形状和装饰图案?(出示问题三)

  老师给大家一些例子,你在做的时候可以模仿上面的也可以画自己喜欢的。

  师:拉长耳朵啦,我还有温馨提示给大家呢?

  师:1、香囊两面的装饰内容可以有所变化。

  2、使用剪刀时要注意安全。

  3、把剩下的报纸片等材料装入盘子里。

  三、在音乐声中,尝试自制香囊。

  接下来是你们展示才艺的时候了,比一比,看谁的手最巧,做的香囊最漂亮。赶快行动吧!(学生制作,教师随机指导)

  四、互相观赏,体验自制香囊的快乐。

  佩带香囊有杀菌和提高身体抵抗力的作用,赠送香囊则代表着平安吉祥和幸福。下面就让我们互相赠送香囊,把平安和幸福送给同桌。

  (播放轻松欢快的音乐)把你的香囊挂在同桌的脖子上,说一句祝福语吧!挂着同桌送的香囊,心里一定很高兴跟同桌齐诵拍手歌吧:五月五,是端阳。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荷包香,香衣裳;菖蒲插在门框上,龙舟下水喜洋洋;这儿那儿都是端阳!这儿那儿都是端阳!

  五、升华情感

  小小端午香囊,承载了人们对端午民俗更深更美的祈望。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端午这个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有了更深的认识,老师相信今年的端午节大家一定会过得特别有意思。

  做香囊教学教案 3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幼儿园设计并组织有关端午节的主题教育活动。现将端午节期间开展“我们的节日〃端午”系列活动方案制定如下:

  一、活动目标:

  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内容:

  根据幼儿园实际情况,端午节期间各班开展以下活动:

  (一)知识分享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二)学习端午节的儿歌。

  (三)动手操作

  各班开展包粽子,制作荷包、编制五彩线等活动。

  (四)区角创设:

  1.科学角: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荷包(香袋)。

  2.美工角:放Z制作荷包、五彩线、和制作粽子的材料。

  张贴赛龙舟的图片,屈原的图片等。

  3.阅读角: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五)家长工作:

  1.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参加班级的包粽子等活动。

  三、活动过程及时间安排

  (一)6月13日(周六)安排家长从周六起,

  a跟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b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荷包)、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c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事先准备好通知条,发给家长)

  (二)6月15日―16日(周一―周二)区角创设。

  (三)6月17日(周三)知识学习: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欣赏端午节传说中有关屈原的故事,知道屈原是我国古代的爱国诗人。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四)6月18日(周四)学前班包粽子,大班做荷包,中班折荷包,小班编五彩线。

  (五)6月19日(周五)品尝粽子,挂荷包,带五彩线,学习儿歌。

  做香囊教学教案 4

  一、教材分析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课文对我国端午习俗的记叙,反映了我国悠久的文化传统。课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哪一天是端午节和端午节家家门上挂菖蒲、艾草的节日气氛。第二部分(第3、4、5自然段)分别写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过端午节的情景。第三部分(第6、7自然段)写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本文是第六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训练“回答问题,把问题的答案连接起来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时,应该比较放手,以学生自己尝试为主。

  二、教学目标

  1、会用回答几个问题,把答案连起来的方法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2、学会8个生字,理解“流苏、流放、雕饰、比试、心灵、手巧、幽香”等20个词语的意思。

  3、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懂得一心为祖国富强着想。为人民做好事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敬仰。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结合课后第2题,“细读课文填表,归纳课文主要内容。”指导学生有条理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较难理解的词语和句子。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

  四、教学准备:

  几枝草蒲、艾草,几只香袋,粽子、咸鸭蛋等。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1.出示实物:粽子、咸鸭蛋,这是菖蒲、艾草,看,还有漂亮的、有五彩流苏的香袋呢!看到这些东西,你想到了我们中华民族哪一个传统节日呢?

  揭题。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到五月的端阳节去看一看吧!

  2.学习生字词语。

  (1)你仔细看看菖蒲和艾草,再细细闻一闻,有一股淡淡的幽香哩!它们都是草本植物,

  都有香气,被人们视为吉祥之物。在端午节,人们常常用它们来驱邪呢!

  取粽子(未煮熟的生粽子),大家拿近了闻一闻,闻到竹叶的的清香了吗?

  “幽香”和“清香”是两种不同的'香,你还能说出几个来吗?

  填一填:

  香

  (2)看插图,这龙舟酷游龙,非常逼真,请写出几个:

  似 似 似

  (3)这龙舟雕饰得果然精巧,我们还可以说:

  饰 饰 饰

  (4)自学其他词语,不懂的提出来讨论。

  3.初读课文,填表,尝试独立初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1)出示表格:

  (3)尝试整理表格中的内容,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课文写端午节姑娘们做香袋、妇女们包粽子、小伙子们赛龙舟的热闹情景和老人们讲述的为纪念屈原包粽子、赛龙舟的来历。

  4.完成作业本第1、5题。

  做香囊教学教案 5

  一、活动目标:

  1、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祟敬之情。

  二、活动准备:

  1、请家长为孩子讲述端午节的有关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带五彩线等,并收集有关的图片、资料。

  2、粽子一串,香袋若干,五彩线若干。

  3、准备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

  三、活动过程:

  1、交流经验。

  提问:端午节是哪一天?这一天要吃什么?戴什么?进行哪些活动?借助图片和实物,在宽松的气氛中,师幼一起交流所获得的关于端午节风俗的经验,教师作适当补充。

  2、了解端午节的由来。提问:你们知道端正午节为什么会有这些风俗吗?(如果有幼儿知道,请该幼儿来讲述。教师补充)

  3、讲述屈原的故事,给幼儿讲述屈原的故事和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激发幼儿对屈原的崇敬心情。

  4、假如你是屈原,国君不接受劝告,你会怎么做?(教育幼儿珍惜生命,以积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5、讲述其他风俗的由来。

  6、观看有关端午节庆祝活动的录像,了解节日的民间庆祝

  附:屈原简介

  端午节由来及风俗的资料

  屈原简介

  屈原,汉族,公元前340年正月寅日生,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人,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浪漫主义、爱国主义诗人。他是楚国贵族。早年受楚怀王信任,为左徒。主张制定法纪,选用贤能,联齐抗秦。后受贵族排挤不被重用,被流放汗北、江南最后自沉汨罗江。作品有《离骚》、《天问》、《九章》、《九歌》等。

  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午亦称端五,“端”的意思和“初”相同,称“端五”也就如称“初五”;端五的“五”字又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正是“午”月。又因午时为“阳辰”,所以端五也叫“端阳”。五月五日,月、日都是五,故称重五,也称重午。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时至今日至少有四、五种说法,诸如:纪念屈原说此说:据说,屈原投汨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一直行至洞庭湖,始终不见屈原的尸体。那时,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汇集在岸边的亭子旁。当人们得知是为了打捞贤臣屈大夫时,再次冒雨出动,争相划进茫茫的洞庭湖。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免鱼虾糟蹋屈原的尸体,后来就成了吃粽子的习俗。看来,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与纪念屈原相关。

  端午节的习俗主要有:吃粽子于门上插艾或菖蒲驱邪,系长命缕,饮雄黄酒或以之消毒,赛龙舟等等。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前者是由于形状有棱角、内裹粘米而得名,后者顾名思义大概是用竹筒盛米煮成。端午节吃粽子,在魏晋时代已经很盛行。这种食品是在每年端午和夏至两个节日里食用。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佩香囊带五彩绳的习俗!端午节人们佩香囊和戴五彩绳,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五彩绳则是用各种色彩的绳子编成手链!

  我们通化地区还有用芨芨草染指甲和早上用露水洗脸的习俗。

  包粽子活动农历五月初五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节。过端午节是我国两千多年来的习惯,为了让幼儿更好地了解端午节,感受端午节丰富的文化内涵,激发初步的爱国主义情感。

  丰富生活经验,今年端午节我们开展“快乐端午粽飘香”活动,让小朋友们在包粽子的活动中进一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用心去体验我国的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意义。

  做香囊教学教案 6

  教学目标:

  帮助学生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培养优秀的道德品质及爱国热情,并在解说当地过端午节的习俗中增长历史知识。

  教学重点:

  学社自己动手做“龙舟”、“粽子”。

  教学难点:

  学生合理利用废旧物。

  教学方法:

  讨论、练习

  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农历五月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又称作端午节、午日节、夏节。虽然名称不同,但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基本相同。在每年这一天,大家会进行一些挂艾叶、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佩香囊等活动。板书课题。

  二、授课

  1、讨论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的来历据说是为了纪念历史上的民族诗人屈原,当年楚人因为舍不得贤臣屈原死去,有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一直追至洞庭湖,还不见踪迹,而这便成了”龙舟竞渡的起源。同时人们还煮了许多糯米饭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久而久之,每年农历五月五,人们都用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

  提问:同学们知道端午节还有什么习俗吗?

  “端午节小孩佩戴香囊,不但有避邪驱瘟之意,而且有襟头点缀之风。传统的香囊内有香料,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串,形形色色,玲珑悦目。”

  2、读儿歌

  “五月五,过端午,锣鼓喧天赛龙舟,挂艾叶,佩香囊。家家户户扎粽忙。”

  3、老师示范

  (1)将纸杯剪开;

  (2)用胶水粘好;

  (3)用吸管做船桨;

  (4)做龙头和小人。

  4、学生讨论,尝试做。

  5、示范做粽子

  (1)把纸裁成长方形;

  (2)连续折成三角形。

  (3)按折印来做粽子,再用绳子绑好。

  6、小组制作

  (1)选择合适的废旧挂历、包装纸、彩色丝线或毛线,做个纸粽香囊。

  (2)用纸杯和吸管来做一只“龙舟”。

  7、老师指导

  点评作业

  8、展示作品

  填写意见卡,填写出自己对作品的评价以及他人对作品的建议。

  9、分组进行扎粽子或划龙舟比赛。学生集体评选出最佳选手。

  三、小结:纸粽可作为礼物过节时送给亲朋好友,龙舟可以用来进行一次同学之间的友谊赛。

  第二课时:描绘划龙舟的场景

  1、龙舟上人物角色、动态:旗手、舵手、划桨手、鼓手,动作各不相同。

  2、场景热闹欢快,色彩鲜艳丰富。

  3、学生创作,教师辅导巡视。

  4、作业展评。

  5、 小结:有学生自己谈谈收获。

  做香囊教学教案 7

  选题背景

  群龙飞渡,百舸争流,万粽飘香……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端午再次向我们走来,然而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端午并不是非常了解,对端午习俗中的文化现象更是知之甚少,想要了解的问题提了一大堆,多数学生提到端午节立刻想起了那美味的粽子,所以适时组织这次“粽情飘香话端午”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设计思路

  以端午节的文化内涵为核心,以小课题研究为基本形式,从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入手,自主制定研究方案,通过合作调查、采访、参与实践、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展示与评价等探索活动,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的热爱之情。

  活动安排

  整个活动从20xx年4月开始到5月结束,历时6周。活动共分为四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一周)

  2、活动实施阶段(两周)

  3、活动阶段小结(两周)

  4、成果展示阶段(一周)

  活动目标

  (一)活动总目标:

  端午节快要到了,开展关于“端午”的活动,可以让学生了解有关端午的各种小知识,可以拓展知识面。同时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自己搜集资料,处理资料的能力。在端午的欢乐气氛中,亦能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使孩子们形成乐观合群的心理并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二)活动具体目标:

  1、认知目标:

  (1)通过活动对端午节的由来、美食、习俗、庆祝活动、以及端午节的诗词、歌谣等有更全面的了解。

  (2)通过活动,对研究性学习的方法、步骤有进一步的了解。

  2、能力目标:

  (1)通过小课题研究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求各种途径处理解决问题,以促进学生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

  (2)通过小组合作调查、采访、汇报交流促进学生的协作探究精神、学习交流能力、相互欣赏的意识的生成以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自我评价能力等的提高。

  3、情感目标:

  (1)以小课题研究的形式,通过合作小组的集体研究,对自己的成果有喜悦感、成就感,感受与他人协作交流的乐趣。

  (2)通过课题研究,增强学生对家乡、对人民以及渊源历史的端午文化的热爱之情,增进学生对文化传统知识的探究心理,鼓励学生不断学习,不断创新。

  活动实施的具体过程

  第一阶段 活动准备阶段(1周)

  (一)活动目标:

  选定主题,生成子课题,设计并完善方案,为实施研究作好设想。

  (二)活动过程

  1、产生主题,展开讨论

  听听端午歌谣、欣赏端午漫画视频、说说过端午的情景,引起了学生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大家纷纷讲述以往过端午的情景,生成本次实践活动的主题——“粽情飘香话端午”。

  学生展开激烈地讨论,提出了一大堆问题,如: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有多长的历史了?它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端午的传说故事?人们过端午有哪些风俗习惯等。

  2、归纳指导,将相关或相近的问题归在一起,生成子课题

  ① 端午节具体指哪一天?它是怎么来的?有多长的历史了?为什么要过端午节?有没有相关的传说故事……

  ② 端午节食品的种类、所食东西与端午节的关系、端午节食品的制作材料、端午节食品的制作过程、端午节的食品是否受人欢迎……

  ③ 自己亲身体验一下,学习包粽子和制作香囊。

  ④ 古时候人们过端午节有哪些习俗?现在过端午又有哪些习俗?保留了哪些,为什么会这样?……端午节的习俗引申出:挂菖蒲艾草、挂钟馗像、吃粽子、端午避“五毒”、划龙舟等。

  ⑤ 历朝历代有哪些跟端午节有关的诗词、歌谣;谁写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什么意思?

  根据学生的讨论内容,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归纳分类,生成子课题,并引导学生根据研究的内容分别取出好听的名称:

  子课题一:端午由来大探秘

  子课题二:端午美食大荟萃

  子课题三:端午才艺大比拼

  子课题四:端午活动大搜索

  子课题五:端午诗词大传唱

  3、建立课题小组,设计小课题研究方案。

  ①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等,89人自由组合成研究小组,兼顾同组异质。

  ② 以小组为单位,初步讨论、设计子课题的活动方案。(教师随即以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各小组的活动,重点指导选题要近而小,既贴近生活,切入口小,易于实践。)

  4、交流课题方案,指导完善。

  a、各小组组长介绍自己的课题研究方案

  b、其他小组成员评价并提建议

  c、教师指导评价

  d、小组修改、完善,确定课题研究方案

  5、教师强调实践活动要注意的问题及事项。

  ① 要注意实践活动的安全;

  ② 准备好一些必要的设备;

  ③ 调查、采访或拍摄时要注意提前预约时间,使用文明礼貌语言,同时需提前设计好采访提纲;

  ④ 各小组需依据制定的计划,团结合作,共创佳果。

  第二阶段 活动实施阶段

  一、活动时间:课外2周

  二、活动方法:以小组为单位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收集有关资料、参与相关

  的实践活动、采访调查有关人员、或亲身体验实践。

  三、活动过程:

  1、实践过程的指导

  上网查找资料、去图书馆翻阅图书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学生基本掌握,教师只需提出一些活动要求。本次实践活动的指导重点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采访实践活动。

  要求学生明确采访的目的,按照预定的方案采访有关人员,做好事前的准备工作:a确定采访内容,设计好采访问题;

  b确定采访记录形式;

  c提前与被采访的人预约时间;

  d小组内分工合作,有需要地邀请指导老师或家长一起参加。

  2、学生实践活动具体情况:

  ⑴ 5月6日 学生到办公室采访学校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卞老师:

  采访的主要提纲:(端午节由来大探秘组)

  ① 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听说端午节是纪念诗人屈原的节日,怎么和屈原有关系呢?除了屈原说之外还有其他的传说吗?

  ② 端午节有重五节,端阳节之称,还有其他的别称吗?

  ⑵5月6日 学生到办公室上网搜查关于端午节的传说、相关视频及端午节的别称 (陈宇交其他学生怎样上网查找资料)

  ⑶ 5月7日 一组学生以问卷调查的方式调查学校部分学生关于端午节的知识,然后去学校图书馆翻阅图书,查找关于端午节的美食,了解粽子的品种、形状等。

  ⑷ 5月10日 在学生家采访学生戴超群的奶奶

  采访的主要提纲:(端午节活动大搜索组)

  ① 奶奶,您知道端午节的习俗吗?您小时候是怎样过端午节的啊?

  ② 奶奶,您说的这些习俗,现在怎么不见呢?大家也只是在端午节的时候

  会吃粽子而已 ,以前的习俗难道人们忘记了不成?

  ⑸ 5月11日 一组学生来到学生的邻居家,学习包粽子,认识苇叶,了解包粽子的方法与步骤,亲手学包粽子。

  ⑹5月13日 一组学生先去图书馆查找端午节的诗词童谣,后回到教室内举行童谣赛,并制作端午节的手抄报。

  ⑺ 5月14日 学生邀请美术老师在教师内指导学做香囊,了解香囊的制作过程和制作材料,亲手制作并在小组内展览。

  第三阶段 阶段小结

  一、活动时间:2周

  二、活动目标:整理并完善资料,做好成果展示前的准备工作。

  三、活动过程:

  1、各小组组员对本组资料进行汇总、整理、分析、研究、删选,形成结论。

  2、学生对实践活动过程进行反思,做好查漏补缺的工作。

  3、进一步完善好子课题研究的活动方案。

  4、各小组讨论汇报展示的内容和形式。

  5、做好展示汇报时的人员分工,并认真做好汇报展示的准备工作。

  第四阶段 成果汇报阶段

  一、活动具体目标:

  1、培养学生团队合作与协调精神,以及学生的组织、表达能力等。

  2、培养学生勇于质疑、深入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活动时间:

  一课时

  三、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明确标准

  同学们,在过去的一个月中,我们共同进行了《粽情飘香话端午》的研究性学习,今天是我们展示汇报的日子了。

  下面我宣布:《粽情飘香话端午》实践活动展示会现在开始!有请主持人!

  (二)小组汇报 展示成果

  各组选出一名组长,组织汇报

  第一小组:端午由来大探秘

  1、学生在组长的组织下汇报:端午节的别称

  端午节的传说

  走近屈原

  2、学生评价

  第二小组:端午美食大荟萃

  1、学生汇报:说明调查结果 了解五黄餐

  了解粽子的发展变化及其形态、品种、营养

  粽子赞

  2、学生评价

  第三小组:端午才艺大比拼

  1、学生汇报:认识苇叶 打苇叶

  包粽子 品粽子

  交流活动日记

  送祝福

  2、学生评价

  第四小组:端午诗词大传唱

  1、学生汇报:诗词朗诵

  童谣传唱

  手抄报欣赏

  2、学生评价

  第五小组:端午活动大搜索

  1、学生汇报:采访了解端午习俗

  认识艾叶和菖蒲

  赛龙舟

  2、学生评价

  (三)收获感言 点评小结

  1、同学们在今天的展示汇报课接近尾声的时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自己的收获吗?

  2、师总结谈话:

  同学们,看到你们出色的表现,老师真为你们而感到自豪!因为我们参与了,体验了,从而提高了,成长了。在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中,过程永远比结果更重要!所以,这节课不是结束,而是开始。端午文化已经带领我们迈入了中国节日文化的大门,里面还有更精彩的内容等着我们继续去探究,让我们在今后的实践活动中表现得更为出色吧!

  (四)作业设置 课外延伸

  继续进行其他传统节日的研究。

  (五)板书设计

  粽情飘香话端午

  四 活动评价

  1、综合评议活动的实施情况,评选各类先进个人。反思活动的得与失,提出改进意见。

  2、评价的主体:学生、教师、家长。

  做香囊教学教案 8

  教材分析

  秋天到了,幼儿园里桂花飘香的浓浓香味吸引着孩子们的味蕾,“哇,好香啊!”“太好闻了”孩子们边说边陶醉在这桂花的芬芳里。为了将这份甜甜的香味时时伴随在身边,孩子们通过折叠香囊、装饰香囊、填充香囊,自制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桂花香囊,在动手操作和亲身的体验中,感受着春的美好。

  活动目标

  1、了解桂花香囊的作用,学习制作桂花香囊。

  2、能根据步骤图折出香囊,并进行装饰。3.感受香囊的美好祝愿,对自制的香囊活动感兴趣。

  活动准备

  1、物质准备:课件、正方形彩纸(若干)、桂花等干花、彩笔、油画棒、毛线、丝带、双面胶、打孔器。

  2、经验准备:幼儿有看图示折纸的经验。

  活动过程

  1.师幼谈话,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你见过香囊吗?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作用?小结:香囊多种多样,它们的.作用也各不相同。桂花能驱蚊虫,薰衣草和迷迭香能使我们大脑清醒,菊花能消除眼睛疲劳,茉莉花有消炎解毒的作用等。互赠香囊还表达了人们一种美好的愿望。

  2.结合香囊,了解香囊的特点,激发幼儿制作的兴趣。

  (1)出示香囊,引导幼儿闻一闻、看一看、捏一捏,了解香囊的特点。提问:看这是什么?什么味道?是用什么东西做的?

  (2)出示桂花,了解桂花香囊的作用。提问:这些香料是什么?它有什么作用?

  3.结合图示制作香囊,体验制作的乐趣。

  (1)出示香囊步骤图,了解香囊的制作流程。提问:折香囊一共分几步?步骤图中虚线是什么意思?箭头是什么意思?

  (2)幼儿自由探讨折香囊方法,教师指导。

  (3)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喜好添加适量桂花,并装饰香囊。

  4.作品分享交流,感受互赠香囊的美好。

  (1)鼓励幼儿展示自制的香囊,并说出香囊的不同特征和意义。

  (2)鼓励幼儿和自己的朋友互赠香囊或者送给自己的家人,相互祝福。附:儿歌:先沿对角折一折(打开),再沿中心折一折(打开),两面压着抱一抱,弯腰碰头折一折,脸儿害羞折进去,从上到下包起来。

  做香囊教学教案 9

  【教学目标】

  1、传承传统端午节节日文化,认识、了解有关端午节的来历、故事及相关活动,初步感受民风民俗和民族传统文化,激发爱国情感。

  2、认识端午文化的造型特点和审美特征,提高学生审美和创造。

  3、初步了解香包的历史及香包的制作材料、制作过程、制作工艺及造型特点。

  【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香包的历史、起源、审美意义和相关联的民间习俗,体会民间艺人创造的质朴的美,了解香包在现实生活中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鼓励学生大胆设计,制作既有民间意蕴又有时尚气息的手工艺品,体会创作的无限乐趣和成就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能够通过香包的图片欣赏,激发学生创作的灵感,巧妙地运用身边的或是废旧的材质制作、装饰既有民间意蕴又有时尚气息的手工艺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夏天天气炎热,但植物茂盛、瓜果飘香、蛙唱蝉鸣。在这美丽的季节里,还有一个传统节日呢。你知道是什么节日吗?——农历的五月初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 端午亦称端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二、 讲故事。

  出示屈原图像 介绍屈原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年),战国时楚国政治家,我国的大诗人。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出身楚国贵族。初辅佐

  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他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著名的文学家,他一生写下了许多诗,遗留下来的'只有二十多篇,其中《离骚》、《天问》、《九章》、《九歌》最为著名??

  公无前229年,秦国攻占了楚国八座城池,接着又派使臣请楚怀王去秦国议和。屈原看破了秦王的阴谋,冒死进宫陈述利害,楚怀王不但不听,反而将屈原逐出郢都。楚怀王如期赴会,一到秦国就被囚禁起来,楚怀王悔恨交加,忧郁成疾,三年后客死于秦国。楚顷襄王即位不久,秦王又派兵攻打楚国,顷襄王仓惶撤离京城,秦兵攻占郢都。屈原在流放途中,接连听到楚怀王客死和郢都攻破的噩耗后,万念俱灰,仰天长叹一声,投入了滚滚激流的汩罗江。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同时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些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江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的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端午节的风俗就这样流传下来。

  三、讲授端午节的活动

  你了解端午节里的特色活动吗?赶快介绍给大家吧。

  A赛龙舟的情景.

  B挂蒲草和艾叶。

  C做香包。

  D挂彩线。

  E吃粽子。

  F佩香囊。

  G挂钟馗像。

  H迎鬼船。

  J滚鸡蛋。

  如今社会进步了,我们可以怎样继承这些传统文化呢?

  四、做香包,迎端午

  1、(实物展示激趣)观察香包,了解挂香包的用途,激发自制的兴趣。 什么叫香包?多端午节人们为什么要挂香包?

  总结1:香包又叫香袋,也叫荷包.古代人阔袍长袖,轮廓宽大粗放,就需要一些细节上的讲究。香包在精制、美丽之外,就挽了一个很考究的结。今天的服饰多以简约为第一要义,香包的佩带,自然无法找到可以依赖的对应物。其实,女子穿长裙,腰际可以挂一件有缨络的香包。

  2、有用五色丝线缠成的,有用碎布缝成的,内装香料(用中草药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气扑鼻。

  3、香包的形状及寓意。

  一般制成圆形、方形、椭圆形、倭角形、葫芦形、石榴形、桃形、腰圆形、方胜形等等,包体多是两片相合中间镂空,也有的中空缩口,但都必须有孔透气,用以散发香味。

  老年人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欢戴梅花、菊花、桃子、苹果、荷花、娃娃骑鱼、娃娃抱公鸡、双莲并蒂等形状的,象征着鸟语花香,万事如意,夫妻恩爱,家庭和睦。

  制作小孩喜欢的是飞禽走兽类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竽、斗鸡赶免等。“虎踩五毒串”,最上的一个较大的老虎脚下吊着五种毒虫,意为踩死毒害,消毒免灾。用五彩丝垂金锡钱锁挂于婴儿胸前,缠纸帛,折菱角,缀于儿童腰间,把孩子装扮得漂亮可爱,既有香洁避秽的功能,又是儿童们随手可抓的玩具。孩

  子们把香包作为端午的耍货,同布虎枕、小石狮一样,集装饰、实用、戏耍于一身。

  青年人戴香包最讲究,如果是热恋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别致的香包,赶有节前送给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着心上人送给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围男女的评论,直夸小伙的对象心灵手巧。如今的人们通常在每年端午节前后给孩子们佩戴香包,以求驱虫、避邪、保平安。

  4、讨论、探索制作香包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问题一:做香包需要哪些材料?

  香包的制作材料基本上包括布料、绣线、香末、棉花、纸、树脂、装饰用的配件等等。现在就一样一样为大家介绍每项材料的作用。

  布料以前香包的制作,大都采用做衣服剩下来的零头布,现在都采用比较好的布料,当然主要的选择是在于布料的质感,对于体材合适的程度。

  线是各色的绣线,既可以拿来缝合,又可以绣成各式各样的图案。又有两种,一种是丝线,一种是绵线。

  香末就比较复杂,因为配料不同,所研出来的香末味道自然就不同,配料包括艾草末、雄黄粉、檀香粉、香粉等等。

  棉花是用来做香包内部的填充物,因为棉花本身轻柔而且可以久存不坏。 纸包括纸板和棉纸,前者用来绘图打稿,后者根据前者描图再剪成纸样,有时也用来作衬底用。

  树脂是用来做细部黏贴用的,比如说黏一只小猪的尾巴。

  装饰用的配件材料,有金线、利安线、亮片、珠子等等。

  问题二:研究制作香包的方法步骤。

  a、香包体的制作:香包体可采用单面绒布等布面材料,包体可根据需要作成多

  种造形和花色,如吉祥物、生肖动物、卡通人物等。

  b、充填:棉花

  c、加香:选择自己喜欢的香水,加2倍的清水稀释,再把香包浸泡在稀释的液体中,待其充分吸收后,取出晾干即可。:香包体缝制好后,即可向里面充填留香缓释剂由高分子聚合物或普通硅胶和填料配制而成。

  问题三:香包有什么样的花纹?

  代表吉祥的图案:莲花、如意、蝴蝶、一切美好的东西。

  五、在音乐声中,尝试自制香包。

  六、把做好的香包挂在胸前,互相观赏,体验自制香包的快乐。

  七、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希望各位同学能够多多了解中国的一些传统节日及传统习俗。

  做香囊教学教案 10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学生能够了解香囊的历史文化背景、制作材料和用途。

  熟练掌握香囊的基本制作方法,包括裁剪布料、填充香料、缝合等步骤,能够独立制作出一个完整的香囊。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色彩搭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的耐心和细心,让学生在制作香囊的过程中体验到劳动的乐趣和成就感。

  二、教学重难点

  1. 教学重点

  香囊制作的材料准备和工具使用方法。

  掌握香囊的裁剪、填充、缝合等基本制作步骤。

  2. 教学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发挥创意,设计出具有个性特色的香囊。

  提高学生在制作过程中的精细操作能力,确保香囊制作的质量。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讨论法相结合

  四、教学准备

  1. 材料准备

  各种颜色、质地的布料(如棉布、丝绸等),根据学生人数准备适量,建议每人准备 2 - 3 种不同颜色的布料,每种布料尺寸约为 15cm×15cm。

  香料(如艾叶、薰衣草、丁香、藿香等),提前混合好,保证每个学生都有足够的香料填充香囊,可准备 5 - 10 克香料/人。

  填充棉(或棉花),用于填充香囊,使其饱满,每个香囊约需 10 - 15 克填充棉。

  针线(选择合适粗细的针和与布料颜色相近的线)、剪刀、尺子、铅笔、别针、珠子、丝带等装饰材料若干。

  2.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包含香囊的历史文化图片、制作过程视频、不同款式香囊的展示图片等。

  教师制作好的香囊样品若干,用于课堂展示和学生参考。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5 分钟)

  1. 播放一段关于端午节的视频,视频中展示端午节的各种习俗,如赛龙舟、吃粽子、挂艾草、佩香囊等。

  2. 视频播放结束后,提问学生:“在刚才的视频中,你们看到了哪些端午节的习俗?其中有一个习俗是和我们今天的课程密切相关的,大家能猜到是什么吗?”引导学生回答出佩香囊。

  3. 教师展示几个精美的香囊样品,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做香囊。

  (二)知识讲解(10 分钟)

  1. 利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介绍香囊的历史文化背景。讲解香囊起源于何时,在古代有哪些用途,如驱虫辟邪、装饰佩戴、表达情谊等。通过图片展示不同朝代、不同地区的香囊样式,让学生感受香囊文化的丰富内涵。

  2. 介绍香囊的制作材料和工具。展示准备好的各种布料、香料、填充棉、针线、剪刀等材料和工具,向学生讲解它们的特点和用途。例如,介绍不同布料的质地和手感,说明哪种布料更适合制作香囊;讲解各种香料的功效和气味,让学生了解香料的`选择和搭配方法。

  (三)演示制作(15 分钟)

  1. 教师以一种简单的方形香囊为例,在讲台上进行现场演示制作。

  裁剪布料:用尺子和铅笔在布料上画出一个边长为 10cm 的正方形,然后用剪刀沿着画好的线裁剪下来。提醒学生裁剪时要注意安全,剪刀不要对着人,并且要剪得整齐。

  缝合布料:将裁剪好的两块正方形布料正面相对,用针线沿着三边进行缝合。在缝合过程中,向学生展示正确的持针方法和缝线技巧,如针脚要均匀、细密,线不要拉得太紧或太松。缝到最后一边时,留下一个小口,用于填充香料和填充棉。

  填充香料和填充棉:先将适量的香料倒入小口,然后再填入填充棉,一边填充一边用筷子或其他工具将其压实,使香囊饱满有型。注意不要填充得太满,以免缝合时困难。

  收口缝合:填充完成后,将留下的小口用针线缝合起来,确保香料和填充棉不会漏出。

  装饰香囊:教师展示一些珠子、丝带等装饰材料,向学生示范如何用这些材料对香囊进行装饰,如在香囊上缝上珠子作为点缀,或者系上丝带作为挂绳。

  2. 在演示过程中,教师要不断与学生进行互动,提问学生一些关键步骤的注意事项,如“在缝合的时候,针脚为什么要均匀?”“填充香料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填得太满?”让学生积极参与思考,加深对制作过程的理解。

  (四)实践操作(20 分钟)

  1. 学生在座位上开始制作香囊,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布料和香料,发挥创意设计香囊的形状和装饰。

  2. 对于在制作过程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和指导,如协助学生解决针线缠绕的问题,指导学生如何正确地缝合边角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安全,避免被针划伤。

  3. 观察学生的制作进度和作品情况,对表现出色的学生给予及时的表扬和鼓励,如“你选择的布料颜色搭配非常漂亮!”“你的针脚缝得很整齐,继续加油!”激发学生的制作热情和自信心。

  (五)展示评价(10 分钟)

  1. 学生完成香囊制作后,邀请几位学生上台展示自己的作品,并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制作香囊的思路、选择的材料以及装饰的特点。

  2. 其他学生进行评价,从香囊的外观设计、制作工艺、创意等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出优点和建议。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和点评,肯定学生的努力和创意,同时指出存在的不足之处,如“这个香囊的形状设计很独特,但是在缝合的时候,针脚可以再细密一些,这样会更美观。”

  3. 设立不同的奖项,如“最佳创意奖”“最佳工艺奖”“最美外观奖”等,对表现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增强学生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六)课堂总结(5 分钟)

  1. 与学生一起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香囊的历史文化、制作材料和工具、制作步骤以及装饰方法等。

  2. 再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探索香囊制作的更多方法和技巧,将制作香囊作为一种兴趣爱好,传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回家后为家人制作一个香囊,作为一份特别的礼物送给他们,并向家人介绍自己制作香囊的过程和所蕴含的文化意义。

  六、教学延伸

  1. 组织香囊制作比赛,鼓励学生在比赛中发挥创意,制作出更具特色的香囊,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制作水平和创新能力。

  2. 引导学生对香囊进行深入研究,如了解不同地区的香囊制作工艺和文化差异,或者探究香囊中香料的化学成分和药用价值等,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3. 将香囊制作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在美术课上,让学生设计香囊的图案;在语文课上,让学生以香囊为主题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做香囊教学教案 11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学生能够深入了解香囊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内涵、演变历程,以及在民俗传统中的重要意义。

  2. 熟练掌握至少两种不同形状(如圆形、心形)香囊的制作方法,精准运用裁剪、填充、缝合、装饰等技巧,能够独立制作出工艺精细、造型美观的香囊。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地参观民俗博物馆、采访民间手工艺人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收集信息、整理资料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

  2. 在小组合作制作香囊的过程中,提升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分工协调能力,以及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深度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的责任感。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新精神,让学生在制作香囊的过程中体验到创造的乐趣和成就感,增强自信心。

  二、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1. 深入探究香囊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包括其起源、发展以及在不同民族和地区的特色。

  2. 熟练掌握多种香囊制作的关键技巧,如不同布料的裁剪方法、香料的精准调配、精致的缝合工艺以及富有创意的装饰手法。

  (二)教学难点

  1. 如何引导学生在传承传统香囊制作工艺的基础上,大胆创新,融入现代元素,设计出独具个性和时代特色的香囊作品。

  2. 有效提升学生在团队合作中的沟通协作能力,确保小组制作过程顺利进行,作品达到预期效果。

  三、教学方法

  采用项目式学习法、情境教学法、小组合作法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教学准备

  (一)材料准备

  1. 准备丰富多样的布料,如色彩斑斓的绸缎、具有古朴质感的麻质布料、柔软舒适的纯棉布等,每种布料准备多种颜色,尺寸根据制作需求适当调整,确保充足。

  2. 提供多种天然香料,如具有驱蚊功效的薄荷、有安神作用的茉莉花、散发清香的桂花等,让学生可以根据喜好和功效进行自主调配。同时准备足量的填充棉。

  3. 配备齐全的工具,包括锋利的裁缝剪刀、不同型号的绣花针、各类颜色的绣线、尺子、铅笔、镊子、热熔胶枪(需在教师指导下使用)等,以及丰富的装饰材料,如彩色珠子、丝线流苏、精致的玉佩等。

  (二)教具准备

  1. 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包含详细的香囊历史纪录片片段、高清的传统与现代香囊设计图片、专业的制作教程视频等。

  2. 准备不同风格、工艺精湛的香囊实物样品,包括古代经典款式和现代创新设计的作品,用于课堂展示和学生参考。

  3. 联系当地的民俗博物馆或手工艺工作室,安排实地参观和学习的行程。

  五、教学过程

  (一)项目启动(3分钟)

  1. 教师身着传统服饰走进教室,向学生展示一个精美的古代香囊,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提出本次课程的项目任务:“同学们,我们将开展一次‘传承与创新——香囊制作之旅’的项目活动。在接下来的课程中,大家不仅要学习制作香囊,还要深入了解香囊文化,并设计出独具创意的作品,最后我们将举办一场香囊文化展览,展示大家的成果。”

  (二)文化探寻(12分钟)

  1. 实地参观

  组织学生前往当地的民俗博物馆,安排专业讲解员为学生详细介绍香囊的历史变迁。从先秦时期香囊的雏形,到唐宋时期香囊在宫廷和民间的盛行,再到现代香囊的演变,让学生通过观看实物展品、历史文献资料,直观感受香囊文化的发展脉络。

  参观结束后,在博物馆的交流区,学生分组讨论自己的参观感受和对香囊文化的初步认识。

  2. 专家讲座(线上或线下)

  邀请民间手工艺人或文化学者来校举办讲座,深入讲解香囊在不同地区的民俗寓意、制作工艺特色以及传承情况。例如,介绍某些少数民族地区香囊独特的图案和色彩象征意义。

  学生可以在讲座过程中提问,与专家进行互动交流。

  (三)技巧学习(15分钟)

  1. 多媒体演示

  回到教室后,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详细的香囊制作教程视频,包括圆形、心形香囊的制作步骤。视频中对每个关键步骤进行特写,如精确的裁剪方法、细密的缝合针法等。

  展示不同风格香囊的装饰技巧,如刺绣、串珠等装饰手法在香囊上的应用。

  2. 教师示范

  教师在讲台上亲自示范制作一个圆形香囊。

  裁剪布料:用尺子和铅笔在布料上精准画出圆形轮廓,使用裁缝剪刀小心裁剪,强调裁剪时的安全事项和边缘的整齐度。

  缝合布料:选用合适的绣线,向学生展示锁边缝、平针缝等不同针法的运用,在缝合过程中,展示如何控制针脚的大小和间距,使缝合线美观且牢固。缝到最后一边时,留下适当大小的开口。

  调配香料与填充:详细介绍不同香料的功效和气味特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调配。用镊子将混合好的香料小心倒入开口,再填充填充棉,用工具轻轻压实,确保香囊饱满且形状均匀。

  收口与装饰:使用藏针法将开口巧妙缝合,然后示范如何用彩色珠子、丝线流苏等材料进行装饰,如制作精美的挂绳、在香囊表面绣上独特的图案等。

  (四)小组制作(20分钟)

  1. 学生分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能力进行分组,每组4 - 5人。

  2. 小组讨论与设计

  各小组围绕香囊的设计主题、形状、颜色搭配、香料选择等进行讨论,制定详细的制作计划。教师巡视各小组,参与讨论并给予指导和建议。

  3. 制作过程

  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按照制作计划开始制作香囊。教师在教室里巡回指导,及时解决学生在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布料裁剪失误、针法错误等。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尝试不同的装饰方法和材料组合。

  (五)展示与评价(10分钟)

  1. 小组展示

  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上台展示小组制作的香囊,并介绍设计思路、制作过程、文化内涵以及小组分工合作情况。

  2. 学生评价

  其他小组的学生从香囊的创意设计、制作工艺、文化表达、团队协作等方面进行评价,提出优点和建议。

  3. 教师评价

  教师在学生评价的基础上进行总结评价,肯定各小组的努力和创新之处,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对表现优秀的小组和个人给予表扬和奖励,如颁发“最佳创意奖”“最佳工艺奖”“最佳团队奖”等。

  (六)课堂总结(5分钟)

  1. 教师与学生一起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香囊的历史文化、制作技巧以及小组合作制作的过程和成果。

  2. 再次强调传承和创新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关注和探索传统文化,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创作中。

  3. 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撰写一篇关于本次香囊制作项目的心得体会,分享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遇到的困难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完善自己的香囊作品,或者尝试制作新的款式。

  六、教学延伸

  1. 举办香囊文化展览

  在学校内举办一场香囊文化展览,展示学生的优秀作品以及收集到的各种香囊实物、资料等。邀请全校师生参观,进一步传播香囊文化。

  2. 社区文化活动

  组织学生参与社区的传统文化活动,如在传统节日期间,为社区居民表演与香囊文化相关的节目,现场教授居民制作香囊,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香囊文化。

  3. 创意产品开发

  引导学生将香囊设计与现代生活相结合,开发出具有创意的香囊周边产品,如香囊形状的手机挂件、车载香包等。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相关的创意设计比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做香囊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端午节做香囊活动方案范文(精选3篇)07-08

小班语言教案:跟我做教案及教学反思03-06

小班游戏优秀教案及教学反思《看谁做的对》04-13

《做麻花》教案03-04

做口袋教案03-31

关于自己的事自己做的教学教案(精选10篇)07-26

何必做“刺猬”教案03-09

说与做优秀教案04-01

做情绪的主人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