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论郑板桥绘画风格及形式表现特色

时间:2021-05-29 13:50:47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论郑板桥绘画风格及形式表现特色

  郑板桥是清代杰出的兰竹画家,扬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人物,自幼经历许多磨难,这对他以后从政和绘画艺术均起到了重大作用。郑板桥在官场上虽说是败阵之人,但在艺术上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名声颇大,作品争相抢购,流传海内外。下面小编收集了一篇关于论郑板桥绘画风格及形式表现特色的论文,欢迎有兴趣的同学们来借鉴哦!

  摘 要:郑板桥是清初画坛上著名的“扬州八怪”之一,他积极倡导书画印的综合艺术,创造性地发展了中国的文人画,为中国绘画史的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在对郑板桥生平及绘画的时代背景加以简要介绍的基础上,重点从竹、兰、石三种题材对郑板桥的绘画风格进行了分析,在书画、题跋、布局、技法方面对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郑板桥 绘画风格 形式表现

  “扬州八怪”中最有代表性的,艺术成就最突出、影响最深远的要算郑板桥。他的书画近年来引起各国学者的热烈讨论,备受关注。郑板桥被称为“诗书画三绝”,即以诗、书、画闻名,尤其他的兰、竹之作,驰誉中外,深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虽“书画合一”为文人画传统,但郑板桥新颖创新的表现却成为他的独特风格,而且他的美学思想也脍炙人口,对于当时及后世影响很大。近些年虽然有很多人在研究郑板桥,但研究内容多限于诗、题画、书法、文艺理论及词作上,其实郑板桥三绝之一的“画”的成就并不亚于其他。

  一、郑板桥生平及绘画时代背景

  郑板桥(1693-1765)名郑燮,号板桥,江苏兴化人。清代著名书画家,金石家,诗人。49岁曾在山东范县、潍县任县令,后被撤职罢官,回到家乡扬州,以卖画为生。他与当时聚居扬州的另7位画家一起,并称“扬州八怪”。 郑板桥所处的时代是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康熙时期,统治者为了缓和民族冲突,采取许多措施,逐渐稳定了社会秩序,乾隆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产生了新兴商业都市,经济的发展与繁荣,促进了文化艺术的兴盛。当时绘画以山水、花鸟画较为发达,山水方面,清初的“四王”继承明末董其昌松江画派摹古画风,成为清代的正统,而在野的画家如龚贤、八大山人、石涛等人,反对泥古不化,重视师法自然,主张创新,强调个性抒发。花鸟画方面,名家辈出,技法多样,风格各异,以常州画派影响最大。清中期“扬州八怪”异军突起,使人耳目一新。

  二、郑板桥的绘画风格

  郑板桥的绘画题材,以兰、竹、石为主要描绘对象,其次是松、梅、菊等。他以平凡的题材表现出新意趣,藉由这些题材抒写他心底敢冲破传统观念的“倔强不驯之气”。下面将从竹、兰、石的三种题材进行探讨。

  (一)墨竹

  画竹为中国人精神表征之一,古代文人常借其怡情养性,或寄托人生观,因竹外实内空,表征着虚心贞节,而有清秀朴朗 ,为高风亮节之代表,成为士大夫所喜爱的主因。以竹入画,唐代着重于着色,五代开始使用墨染,北宋开始流行墨竹,已有悠久的历史。郑板桥不只爱竹,他对墨竹画的历史颇有研究,郑板桥所叙述的“墨竹源流”为:“本来画墨竹,幽人韵士,聊以抒写性情,故画有六法,惟竹与兰不与焉”。郑板桥对于历代墨竹画家研究非浅,其中对文与可评价最高。郑板桥笔下的竹千姿百态、变化无端。郑板桥画一枝竹,或丛竹,或竹林,都变化无穷。有时满纸都是竹节,而叶子只有一点点。郑板桥的墨竹,虽在题材上没有超出传统文人画的范围,却在风格上远远超越了传统文人画。

  (二)写兰

  从宋代开始,兰花成为描绘的对象,兰有清秀之叶、高雅之花、幽静之香。郑板桥绘画题材以兰为第二,他“平生爱所南先生及陈古白画兰竹”说:“郑所南、陈古白两先生善画兰竹,燮未尝学之彼陈、郑二公,仙肌仙骨,藐姑冰雪,燮何足以学之哉!”郑所南成为郑板桥所追求的目标,这点从“所南翁后”印章里发现,而且还认为:“兰竹之妙,始于所南翁,继以古白先生。”又如苏轼画兰“长带荆棘”,把兰比喻于君子,而把荆棘比喻于小人,是“君子能容小人”,而郑板桥的诠释与苏轼不同,认为兰与荆棘的关系是互相的,而不是对立的关系,这点和郑板桥本身的平等思想有关,“莫漫锄荆棘,由他与竹高。西铭原有说,万物总同胞”。

  (三)画石

  郑板桥绘画题材之一的“石”,在郑板桥绘画上有重要的角色,它不只是单独成为一幅画,常常与竹、兰结合构成画面,它不一定是配角,而是不可缺少的元素,郑板桥作《竹石图》,有“余作竹作石,固无取于枯木也。意在画竹,则竹为主,以石辅之。今石反大于竹,多于竹,又出于格外也”。有时候在构图上以石为主,“竹少石多,竹小石大”。郑板桥擅长画“丑而雄,丑而秀”的丑石。其画石很少用皴法,而先以淡墨勾勒石头的轮廓,再以侧锋擦出石头的花纹,“石不点苔,惧其浊吾画气”,但偶而也作点苔,“从来不作苔花点,今日微添一两斑”。三、郑板桥绘画的形式表现特色

  三、郑板桥绘画在形式上的表现特色可以从四个方面来探讨,即书画、题跋、布局、技法的表现。

  (一)融合共通的书画。郑板桥绘画传承了中国传统文人画,在他的艺术创作上,把画、诗、书和印结合,让它们成为不可分的综合艺术。郑板桥不仅以书入画,而且以画入书,郑板桥学黄庭坚的长撇,又巧妙地参以兰竹画法,使字的中锋一竖和一撇,犹如兰竹叶的再现。郑板桥的绘画能使书与画巧妙的融合成一体,诗书画印相搭配,形成他个人的独特的`风格。郑板桥把画上的竹与自己的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密密麻麻的题跋上谈出自己的创作经验,精彩的画论就写在竹干之间,与郑板桥特有的“六分半书”与画呼应,形成独特的风格。

  (二)书画合一的题跋

  中国文人画是以诗、书、画、印结合的综合艺术,自文同、苏轼、米芾等人提倡以来,为了抒发情怀、寄寓人品及性格,画家们将诗、书、印结合一体,让它们融入画面上,与画不可分开。郑板桥几乎每幅都有题跋,郑板桥题跋主要藉由“题画”抒发个人的情感。题跋不只在内容上发挥它的作用,在画面整体表现上增强中国画的造型美,这也是郑板桥绘画特色之一。每一题跋都是一篇绝妙的小文,气味隽永,寓意深远。郑板桥在书画表现上不断地寻求创新,“掀天搨地之文,震电惊雷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原来不在寻常眼孔中也”,因此“未画以前,不立一格,既画以后,不留一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