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学毕业论文

美术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

时间:2022-10-09 01:09:42 美术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美术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

  美术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怎么写,下面推荐美术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相关范文,可供浏览参考。

美术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

  美术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1】

  摘 要:美术学涉及到诸多学科的内容,并形成一个多样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在许多方面,都需要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索。

  我们尝试把各专业方向的课程和教师等资源进行有效的整合,将各专业方向的学科进行交叉互补、协调发展,以培养出更多适应性的美术专业人才为宗旨。

  关键词:美术学;课程体系;特色;实践;创新

  一、建设完善专业课程体系,课程教学以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

  (一)专业教育课程设置讲求基础统一,方向有别

  美术学专业一般有多个专业方向,各个专业方向既有共性,又有明显的专业个性。

  在课程设置上,我们把各个方向都必须掌握的课程,进行了归类整理,分为学科基础课――造型和色彩基础、专业基础课――绘画技法基础、专业核心课――专业理论和创作三部分,这些课程是专业特色课程的基础,要求每个专业方向必须学习。

  专业特色课程是各个方向根据自己的专业特色进行的课程设置,课程设置必须方向明确,目的性强。

  在分学期课程设置上,强调课程模块和课程群教学,各门课程之间不再是独立的存在,而是强调课程之间的连贯性和系统性。

  (二)整合、理顺课程关系,增加实践教学的内容和课时

  适当压缩单一课程的课时,不是少上课,而是留下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参与专业技能的训练。

  美术学专业面广,学生的美术基础很薄弱,原有课程设置中理论课程比例居多,现在我们培养方案中要求大部分课程都要与实践环节结合、承接,进行必要的技能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专业课程的设置,以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为教学核心

  课程设置在加深学生专业基础的同时努力促进课堂成果的转化。

  专业课程致力于文化创新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研究与实践,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文化和经济优势。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将积极组织学生进行专题创作、参加比赛,宣传、推广、有偿转让美术成果,鼓励学生的美术创作以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努力实现校园文化成果向创意文化产品的转换,在学校形成了浓郁的创新氛围。

  二、优化学科资源,实现课程体系改革与复合人才培养的全方位匹配

  美术学专业是艺术类各专业中开设时间较早,专业方向种类较多的专业之一,现在的美术学专业教育已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完整、系统、合理的专业发展体系。

  在学分制体系下,我们根据市场对高素质复合型人才的需求特点,在各专业方向课程建设方面,充分利用自身学科优势,注重加强各专业基础课程的相互渗透、整合与优化,构建灵活、连贯、系统的课程体系.通过与人才培养模式的匹配,基本形成了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实践课、专业选修课等五大课程群。

  三、注重实践环节,通过多种方法对准实践抓教学

  美术学的专业特点和社会要求决定了实践能力是学生专业素质的核心内容,也是检验我们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

  我们把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作为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内容,始终坚持美术教育、科研与社会实践三者紧密结合,扎实构建多层次的学生实践能力培养体系。

  (一)精心设计教学内容,强化学生实践意识

  积极鼓励教师在课余积极参加社会上的专业实践活动,并将鲜活的专业知识带入课堂,积极进行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的革新。

  并且切实加强教学实践环节与社会的对接、与科研的对接、与市场的对接。

  组织学生参加各种调研实习,增强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更好地适应美术学专业的动态发展。

  (二)充分提供锻炼机会,增强学生实践能力

  首先,积极搭建校外实践平台。

  本专业与社会共同建设实习、实践基地和就业基地,由教师带领学生在教学或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逐步形成了教学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三基合一”的新模式,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

  四、建立创新机制,改变传统模式化教育,对准创新育人才

  (一)创新教育与课外学术相结合

  围绕两个课堂建设,本专业坚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学术活动,启发学生的科学精神、探索精神和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创新意识和成才意识,努力构建一个追求真理、鼓励创新、和谐进取的学术环境。

  (二)创新教育与服务社会相结合

  社会既是学习实践的载体,也是艺术创新的源泉。

  我们密切关注美术动态和行业发展,针对性组织专业创新实践活动,增强学生“了解社会、适应社会、服务社会”的意识,提高学生运用学科知识进行实践和创新的能力,尽力为地方的文化和经济发展做出贡献。

  总之,围绕“培养什么人”和“如何培养人”这两个恒久的问题,遵循高等教育教学规律,认真践行“诚实做人、踏实做事、扎实做学问”的教育理念,积极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本领,教、学、研紧密结合,占领学生创新发展的主阵地,为地方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积极输送了大批优秀的美术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道森.美术教育学[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2.

  [2]杨德广.高等教育学概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模型论文【2】

  课程是人才培养方案的内容,也是实现人才培养方案目标的前提条件。

  作为实现培养方案目标的课程体系和基本课程内容的设置,不仅有赖于培养方案本身的目标要求和培养能力程度,而且也依据外部的社会需求、地方经济与文化发展的因素。

  除此,还要注意地方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教育的现状与发展,学生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对艺术文化发展前瞻性的思考等诸多因素,因而课程体系和课程的设置就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内容和环节。

  一、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

  人才培养方案的结构应包含课程体系、课程模块和具体课程等。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方案课程内容的系统性结构,它决定和指导着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和性质,也体现着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和知识水平。

  课程模块是培养方案课程设置的框架结构,是通过一些系列课程来培养学生某一方面的能力,使其达到一定的水平和高度,掌握一定的技巧,这一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完成的。

  具体课程是在课程模块的前提和范围中,依据模块培养能力的要求,依据循序渐进的原则所设置的一系列相关课程,是知识和能力累积和发展的具体过程内容。

  课程体系的设置应紧紧围绕美术学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要求来确定。

  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备坚实的科学文化和艺术理论知识,具有美术史研究、美术评论、美术教育、当代视觉文化策划和管理,文化遗产研究与管理等方面的能力,能从事美术教育、美术研究、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依据以上培养目标,美术学课程体系的确定应凸显出两方面内容:一是素质结构方面。

  在思想道德素质上要求具有良好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以及法律、诚信、团体合作意识;在文化素质上具有较好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文学艺术修养,并具有现代意识、人际交往意识。

  二是在知识结构方面。

  要具备学科基础知识和专业能力,具有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因而,美术学课程体系应既体现思想素质、文化素养的培养,又要注重基础知识、专业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总体体系和目标。

  课程模块的设立是依据培养目标、要求,将课程体系进行分类而形成的,是针对某一方面的能力和素质进行系统教育和培养的课程群或课程组。

  在旧目录中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课程模块可分为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教师教育类课程、实践类课程等课程模块,该课程模块要求在掌握正常的基本知识和素质培养的基础上,突出专业能力和教学能力,这与旧目录美术学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旨在培养有一定技能的中小学美术教师。

  新目录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和要求,依据培养要求和培养目标,新目录下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模块应包含通识课程、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程、专业拓展课程、教师教育类课程、素质平台课程、实践课程七大模块。

  建立课程模块的目的是通过系列课程对学生进行知识和能力的有重点、系统的教育。

  新目录课程模块的培养以突出各课程重点为主要教学目的进行系统教学。

  通识课程因国家政策和教育方针以及社会发展的需要,重在进行学生思想教育和综合文化能力的教育,树立学生良好的国家观、价值观、人生观,并具备健康的心理和善于开拓的精神,同时还需具备一定的工具性知识和基本的实践能力,课程的课时总量控制在总课时量的四分之一左右。

  专业必修课程是美术学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是掌握美术专业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本课程。

  在旧目录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下,美术学专业所分的国画、油画、设计三个方向的课程在此体现。

  必修课程分为各方向课程,同时采用二二分段的教学形式。

  专业必修课程中有两年的基础课程和两年的专业方向课程,基本课程占到了总课时的三分之一。

  这样庞大的课程量和课程类型是依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来制定的,旨在培养既专又能且有多方向的人才。

  二、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设置

  新目录下,专业必修课程不再有方向课程。

  课程以培养美术专业性知识为主,专业性技能课程为辅,旨在提高学生的美术综合能力,为实现培养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其课程总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三分之一。

  专业选修课程是培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的辅助课程,不仅包含专业知识和能力的拓展,还包含美术综合文化知识和地方文化,旨在拓展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地方文化知识,同时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起到补充的作用,其课时量应占到总课时量的十四分之一。

  专业拓展课程是依据新培养目标而建立的课程模块。

  由于新培养目标的多元化,课程的设置应以主干课程为主导进行课程拓展,依据目标开设与之相关的综合能力课程,旨在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拓展学生的就业面。

  该课程的课时安排依据学校具体情况而确定,基本保持在总课时量的十分之一左右。

  教师教育类课程包括教育教学类课程、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重点让学生掌握教学原理、教育技术的基本知识,教与学的基本规律,美术教学的基本能力和基本知识。

  该模块课程的课时量占到总课时量的十五分之一,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求。

  素质平台课程以学校开设的公选课程为主,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自主进行学习,这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

  课时的安排依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

  实践性课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课程模块。

  一方面,学生只有将所学知识和能力付诸实践,才能检验所学知识,用实践来衡量自己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实践可以获得课堂以外的许多知识,了解与本专业相关的实践知识和美术文化运行模式、管理模式,学习更多的社会知识。

  鉴于实践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课时量应保持在课时总量的七分之一,这样方能有效完成实践课程的任务,发挥其作用。

  美术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以围绕训练学生美术基本技能和培养学生的基本专业理论素养为中心,开设 以培养学生造型能力的素描、速写、色彩、透视、解剖、设计基础等课程,课程安排要注重课程相互间的逻辑性和连贯性。

  每一门课程包含有许多的知识点和不同层次的内容,学生基本技能的训练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造型能力和造型水平。

  培养学生专业理论素养的课程为中外美术史、艺术概论。

  专业选修课程以拓展学生的专业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为主,开设版画、雕塑、水彩、国画、油画、电脑美术设计与制作等实践性课程和美术概论、美术鉴赏、艺术美学等理论性课程。

  因培养目标的综合性,专业选修课作为学生专业能力的拓展,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绘画技能和了解更多的美术知识和艺术知识,使学生的知识能力更为全面,因而专业选修课的课时量不宜过大,实践性课程课时量应控制在72课时左右,理论性课程课时应控制在36课时左右,重点进行该课程知识点的了解,实践性基本技能的初步掌握和运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地方经济对人才的需求,课程的开设也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拓展学生的专业能力。

  专业拓展课程是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就业趋势开设的专业性课程,包括文博艺术管理、视觉文化活动策划、新闻出版、画廊、博物馆、美术馆、网络媒体等方面应用型人才所必须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相关课程。

  课程的特点是综合性、应用性,同时还应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这些课程的课时量每门基本控制在36课时左右,开设时间应适当的放置在大二、大三以后。

  在开设这些课程的同时还应相应开设一些与此相关的见习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教师教育类课程是以教育教学类课程和美术教学法以及培养一些基本的教学能力为主的课程,主要有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技术、美术教学论、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美术教师技能技法等相关教育类课程,每门课程的课时量保持在36-54课时之间。

  在开设此课程的同时,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增加部分的模拟课堂教学和微格教学培训,但课时量不能增加。

  通过该模块课程的学习,以满足学生以后教学的需要和要求。

  素质平台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的主动性,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开阔的视野。

  课程包括时政、文学、电子计算机等提高文化素养和现代化知识的课程以及其他一些与社会紧密相连的社会性课程。

  该类课程中每门课程的上课形式可以以讲座或课堂讲授与自学相结合的形式进行,每门课课时量控制在18-36课时,也可根据学校和学生的具体情况而定,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实践课程包括提高国民军事水平的军事训练、培养学生从事劳动生产能力的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教学中的见习和教育实习、美术专业能力的专业写生和艺术考查以及拓展就业渠道和培养就业能力的各种专门性社会实践课程。

  其中教育教学中的见习和教育实习,是为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进行教学实践能力的培养,课时量的设置不少于3周时间。

  该类课程的形式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课时可根据实践类型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设置。

  课程旨在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培养学生敢于、勇于面对现实的能力和勇气,并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以培养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社会工作的能力。

  对于美术专业能力的专业写生,侧重于学生美术专业技能的培养,旨在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热情。

  课时量的设置不少于4周时间。

  艺术考查旨在培养学生对文化遗产的认识、了解和感受,通过对文化遗产的实地考察,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文化认识。

  课时量的设置不少于两周,形式可灵活安排。

  美术学专业的课程体系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形成了课程设置的基本框架,奠定了专业培养的基本方向。

  课程的设置是对课程体系的进一步深化和具体化,体现了专业培养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和知识范围。

  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达到美术学专业培养的基本要求,实现美术学专业的人才培养。

【美术学课程体系的实践与创新论文】相关文章:

美术学课程体系特色化发展论文10-09

高校美术学教学改革创新论文10-09

中医学专业本科实验课程体系的创新与实践论文10-08

研究应用经济学研究生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创新论文10-08

医事法学课程体系中法学实践课程的创新10-08

创新实践数学教学论文10-10

改革实践课程体系环境艺术设计论文论文10-11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多维研究生课程体系优化论文10-08

计算机课程体系改革与实践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