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士毕业论文

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培养机制分析论文

时间:2021-01-22 10:17:26 硕士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培养机制分析论文

  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培养机制分析论文是小编为研究生带来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培养机制分析论文

  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培养机制分析论文【1】

  摘要: 我国的多数军工企业由于自身特点,在人才培养上面临着诸多困境。

  以目标管理为依托,校企合作的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并进一步提高了校企合作的层次。

  关键词: 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

  一、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的历程和现状

  为改善我国学位体制中工科学位比较单一的状况,进一步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学位制度,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我国于1997年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并于1998年成立了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作为指导和组织工程硕士招生和培养的组织机构,同时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中明确规定:“对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人员实行学校与工矿企业建设部门合作培养,要加强合作培养基地建设,形成合作培养的有效机制。”[1]

  P82自1997年设置以来,清华大学等11所大学招生,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教育发展迅速,到2008年,我国已经有200多所高校共招收4万8千多名工程硕士生,[2]目前工程硕士学位成为专业学位中涉及面最广、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学位类型。

  工程硕士是具有与工学硕士学位同等效力的专业学位,是对工学硕士学位的补充和扩展,与偏重于理论研究相配合的偏重于实际工程应用的专业学位,主要为工矿企业和工程建设部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培养应用型、复合型高层次技术和管理人才,因此,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的对象主要是工矿企业的在职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采取的是“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以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为主要目的。

  而工程硕士学位的培养要求是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获得者应该掌握所从事的工程领域的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广博的专业知识,掌握解决工程领域问题的先进技术方法和现代技术手段。

  因此,工程硕士的办学思想是“服务于工程企业,培养高级实用人才”,这就决定了工程硕士生的培养模式是一种弹性的、宽松的,能体现个性培养的全新的模式。

  二、我国军工企业的人才培养的特点和困境

  美国等国部队在海湾等局部战争中的胜利说明传统的机械性的武器已经被具有高科技的巡航导弹、远程空地导弹和各种隐形、夜视、激光制导等先进武器所替代,现代高技术战争已经是科技战、知识战、信息战,并进一步扩展了武器研究及生产领域,如控制、制导、光学、计算机、机械等多个领域,同时知识的交叉性要求现代军工企业的武器研究和生产必须打破原有的条块分割等壁垒,而战争的高对抗性也要求我们必须跨越式地加快知识更新和管理思想的转变。

  因此,在人才培养上,由于武器研究和生产的专业性较强,保密性较高,在培养上,我们必须在一定范围内有针对性地提高军工企业工程技术人才的研究能力和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而从历史上来看,造成我国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处于困境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点,首先是计划经济体制和强烈的“备战”色彩使我国军工产业从建立起就被赋予特殊地位,即保密性,这种特殊性造成我国军工产业具有垄断性和特权性,使得企业经营观念僵化、落后,缺乏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更缺少市场风雨的严酷洗礼,制度上的僵化直接造成人才难以系统培养和交流。

  其次,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并进行了相应的军事战略调整,国防开支占整个国家财政开支的比重在随后的一段时期内大大降低,人才培养经费的紧张直接导致了我国军工产业的技术改造和升级换代的步伐放慢,企业创新能力不够。

  最后,伴随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化,军工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在企业改制与创新方面严重滞后,曾一度连续多年成为亏损行业,直接造成大批军工企业的熟练工人和技术骨干向“三资”“合资”等企业流动,军工产业一度出现大范围的技术人员流失和断层。

  目前,全球化已是一种世界性的趋势。

  面对国外先进的生产流程、管理制度和技术创新,我国的军工企业急需引进、消化和创新,而现有的我国军工企业难以与外国军工企业通过合资等渠道来引进先进的生产和管理制度。

  此外,一国之中,国防工业与民用工业的隔绝对彼此的发展也是一种极大的制约,国防经济只有被纳入国民经济的大体系中,两者才能相互促进,相互加速发展,军民兼容,开发技术资源,才能将大量尖端技术相互转化,才能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而其中的关键就是人才。

  国防科技人才是国家战略性资源,人才资源也是未来国防科技工业基础中最宝贵的资源。

  今后一个时期,国防科技工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如何吸引、保留和培养关键技术人才。

  多年以来,我国国防科技工业人才队伍存在着结构不尽合理,分布不平衡,以及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级技能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短缺和后继乏人等问题,同时随着国防科技工业企业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因此,如何加强军工企业的人才队伍建设,怎样强化创新人才的培养,以此来加快知识更新速度,提高军工企业的管理水平,现实地摆在我国军工企业面前。

  三、以目标管理理论为基础的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

  工程硕士培养有几个突出的特点,第一,课程学习具有针对性。

  主要是指根据行业和专业进行课程设置,甚至针对不同的企业环境和科研需要增加或调整相关课程,从而使高校的先进理论和技术直接服务现实的科研和生产,因此工程硕士的课程学习具有很强的目的性、可塑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第二,学位论文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

  不同于在校的双证生的学术论文,工程硕士论文大部分来源于学生的当前工作实践,尤其在军工科研企业,即论文大多是直接来源于自己的正在进行的科研和实验,而且论文的成果本身就有较强的实践性,既可直接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不需要任何中间环节,同时又有自身的特点,即生产和科研大多涉密,这就限制了科研交流与合作单位的范围,以及科研应用的范围。

  管理大师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能让追求共同福祉成为每位管理者的目标,以更加严格、精确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取代外部控制。”[3]即目标管理可以把客观的需要转化为个人的目标,通过自我控制取得成就,并达到相关目标,其最大的好处就是在于它使管理人员能够控制自己的成绩。

  关键是两点,一是目标的确定,根据所在组织的最终目标和组织外部的环境来确定自己的小目标和组织目标;二是通过自我控制、自我调节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以此来实现组织的目标。

  而工程硕士“进校不离岗”的学习方式和“异地办班”的办学模式比较吻合目标管理的这些特点,尤其是在企业的联合培养,既不脱离工作岗位,又通过办班学习而形成一个组织,组织的目标就是全体毕业,而这又需要每个成员实现自己的目标,即取得学位;同时学习既是组织行为,又是自己行为,因而过程是自身可控的。

  目标的确立需要学校和企业作为管理者通过协商和沟通来共同确定,而学员则通过全国统一考试来进行选拔。

  许多企业通过是否给予“公费”学习指标而来进一步实现“有责任心的人”的人性假设,从而有效实施以目标管理为手段的工程硕士目标培养机制。

  军工企业自身的特点是生产和科研的保密性,直接限制了军工企业人才培养合作单位和培养专业的范围,也要求其在培养目标和选择培养单位上要求较严,范围较窄,尤其对以提高本单位技术水平和创新为目标的企业而言,合作单位的选择更具针对性。

  作为原兵器工业部的一所全国重点大学,现归属于工业与信息化部,源于哈军工,以兵器研究和教学起家的南京理工大学,无论是历史渊源,还是现在的科研和人才培养,都与我国的军工企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作为研究和培养兵器科技人才的全国重点大学,且具有国家一级保密认证、武器装备科研生产许可证和装备承制单位资格审查认证的南理工。

  在与军工企业合作上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工程硕士的培养方式进一步强化这一合作关系,自1997年以来,通过与我国军工企业的长期合作办班培养工程硕士这一人才培养途径,已经为各地的军工企业培养了数百名科研技术和管理人员,并在实践中探索出适合军工企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培养机制。

  在与军工企业合作之初,学校与企业的人才培养部门根据企业情况共同确定培养目标,而这个目标不仅仅是要求学生顺利地拿到学位,更为重要的是以解决企业当下的科研项目为最终目标,并围绕这个目标来确定具体的培养方案;而对于从事管理的人员来说,则主要是以学习先进的管理理论、提高管理水平、提高企业效率为目标。

  因此,整个过程是通过调整课程学习和论文写作来具体体现,对于课程学习则不拘于原有的培养方案,适当增加对口的课程学习,尤其是那些企业急需的课程,尽可能地贴近企业当下的科研项目。

  与此同时确定企业导师和学校导师,结合两个地方的科研情况,共同进行理论探讨,取长补短,优势互补,通过培养人才,进一步实现企业和学校更多、更高层次的科研合作,实现多赢的目标。

  四、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的有效控制和信息反馈

  课程学习是基础,论文写作是关键和目标,而中期考核则是对培养过程的监控和评估。

  通过阶段性的中期考核来实现对目标实现进程的管理,这个进程一般是在课程结束后的开题阶段,这个阶段既是对课程学习的总结,又是论文的开始,是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

  工程硕士通过与导师的直接交流,共同研究和深化学习目标,明确已经和即将开始的学习任务,同时进一步明确科研和论文的内在关系,细化论文开题内容,并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始论文工作。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规定:“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论文(设计)选题应直接来源于生产实际或者具有明确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可以是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可以是技术攻关、技术改造专题,可以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论文要求直接体现工程硕士学位论文的实践性和职业上的局限性。

  首先,《方案》要求明确界定论文的“生产背景”和“应用价值”,这就要求论文选题直接来源于生产实践。

  根据南京理工大学工程硕士论文统计,工程硕士的选题有超过40%来源于学生所在工矿企业的工程项目或科研项目,其中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论文,如兵器工程、机械工程等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近65%来源于科研项目和生产实践,并且都是自己主持或参与的项目。

  其次,进一步明确选题范围,即“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这些技术性的划定直接决定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的应用研究类型,即某一工程、工艺、产品或品种,以及生产技术和方法在生产实践中的规模化推广应用,以期获取较高的经济效益。

  根据《方案》要求和实际的培养情况,许多涉及自身生产和科研项目的论文,仅仅需要对“一个完整的工程技术项目的设计或研究课题”进行整理和研究,满足硕士学位论文的要求即可。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针对性的目标化工程硕士培养模式比较好地解决了军工企业的人才培养问题,同时有效地改进和提高了相关的技术水平。

  在整个的培养过程中,尤其是论文写作阶段,企业和学校进一步扩展和加深了相关的科研合作,通过科研合作,有效检验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和目标的完成情况,这就涉及军工人才培养的`一个关键性问题,即人才培养的价值,付出几十万的培养费,是否人有所值?通过有效的评估和反馈,检验培养的质量是回答上述问题的主要手段。

  就一般而言,人才培养的成果短期是很难评估的,但在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的人才培养却可以通过科研合作,在科研过程中完成相关的论文写作,可以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既完成学业,顺利拿到学位,又通过完成科研项目,通过解决企业的技术攻关,从而实现经济效益来评估和检验工程硕士人才培养的短期的成效和价值。

  以南京理工大学与军工企业合作的情况来看,一般都是校方与企业有一定的联系,或是校友、或是科研合作,通过这种联系而合作培养工程硕士,其中将近70%的对口培养与科研有关,而论文的写作则有近64%是直接来源于科研,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和军工企业通过评估和反馈更为广泛地加深了双方的合作。

  五、结语

  以目标管理为基础的军工企业工程硕士培养机制,不仅克服了军工企业国有的专一性、保密性等自身的人才培养的难题,更较好地增加了军工科研的广度和深度,提升了人才培养的层次,延伸了科研合作范围,尤其是解决了处在较为偏远的中西部地区军工企业人才难招、难留的困境。

  同时,目标管理的工程硕士人才培养机制也为其他具有行业特点的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培养与科研合作提供了思路,也为更为广泛的多层次、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张文修.中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实践与发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1.

  [2]数据来源于学位办[2008].32号和学位办[2008].33号文件.

  [3]Peter F Drucher The Practice of management[M].New York:Harper Press,1954.

  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论文【2】

  引言:随着中国国民经济的高速速发展,社会企业需要大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这就催生和促进了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

  工程硕士的培养不同于学术型硕士,它主要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社会实践和实际生产和动手能力的培养,是为社会培养出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1]。

  工程硕士的教育培训,是为企业技术自主创新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和培养高层次和高水平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形式,也是提升企业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并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主体的有效途径[2]。

  经过十几年的教育培养,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却还远远没有到达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究其主要原因,是我国传统是培养学术型人才,人们对工程硕士还不够了解,在社会上没有引起广泛关注。

  本文将对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现状及培养模式做几点思考。

  一、我国工程硕士培养现状

  我国工程硕士的培养一般都是从学校培养工学硕士的基础上演变过来的,其培养模式在很大程度是没有突破工学硕士的框架,除形式上要求培养中结合工程实际外,但实际上并未完全按照工程硕士的特点来设置相应的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其培养工作基本上与工学硕士十分相近,这种培养方式,与企业所需求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有一定距离。

  据不完全统计,企业大部分高层次应用型人才主要是从事产品生产、设计开发和经营管理工作。

  而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时间还比较短,还处于摸索阶段,一些能够培养工程硕士的高校,其培养模式主要侧重于技术应用、科研实践和工程管理方面。

  在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一般都能保证半年以上的专业方面实践教学,其毕业论文的选题往往被要求注重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的结合,更加倾向于实践应用方面能力的培养[3]。

  但是在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还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加以注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招收生源的层次不高。

  我国全日制工程硕士教育起步晚,学生认可度不高,报考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学生大多来自三本院校,导致专业学位存在生源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现状。

  培养过程具有“学术化”倾向。

  首先,没有针对性的课程设置,目前工程硕士的课程与工学硕士的相比较,只是稍微作了调整;其次,工程硕士的培养内容大多取决于导师的课题和项目,没有专门乏针对性课程设置,而且导师的指导没有系统化,这写都使得工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不够清晰。

  实践教学平台缺乏。

  一份对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三所高校工程硕士研究生、导师及行政管理人员进行的问卷调查统计表明:63%的人认为实践课程缺乏,88%的人对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不满意[4]。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实践方面遇到的困难,主要是在企业实践方面:首先,供学生进行实践的企业数量不足;其次,实践企业积极性不高;第三,企业对学生实践没有系统性的措施,其培养过程往往比较单一,与高校的合作主要停留在合作项目上,并未将合作的教育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在社会上还没有得到大范围的认可。

  一方面,由于全日制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门槛低,学生的能力与素质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生产实践的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导师队伍工程实践经验欠缺,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仅限于合作项目,与学生深入技术研究不匹配。

  这些问题制约了学生培养的效果,使得社会对全日制工程硕士的评价偏低[5]。

  二、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思考

  1.强化市场导向,开展工程硕士教育

  科技进步和经济竞争都是工程硕士学位设立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欧美,企业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直接促进各个大学开发出一系列重视实践取向的工程专业性培养计划,大学的自主性很强。

  而我国的工程硕士教育是政府部门的指导下根据社会需求而产生的,导致了高校的被动性。

  所以我国高校可以在市场经济体制完善的前提下,适当强化市场的导向作用来开发相应的工程硕士培养计划[6]。

  2.加强招生宣传力度,创新招生模式

  高校在招生宣传时,应当突出宣传全日制工程硕士的培养特点及就业前景,吸引优秀人才前来报考。

  目前,全日制工程硕士的招生宣传力度不够,招生模式单一,可以做出相应的调整来改善招生的现状。

  首先,除了招收应届本科生外,全日制工程硕士也应适当招收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员。

  这样做的优点包括:第一,社会人员通过自己的工作经验,更加清楚自己在哪些方面知识比较欠缺,更需要哪些针对性的专业知识。

  因而在学习中针对性往往更强,学习效率会更高;第二,应届生与在职人员一起上课,可以取长补短,互相弥补基础理论和工作经验方面的不足,一举两得。

  第二,可以探索招收本硕连读类工程硕士。

  工程硕士的动手能力往往比不上已参加工作的本科生甚至职校生,就业前景不佳。

  通过本硕连读培养工程硕士,可以在本科期间加强理论知识的教学,加深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在硕士期间加强实践,增加实践的时间,让学生更深入地参与到实习单位的工程建设中去,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第三,可以有序衔接本科教育与硕士教育。

  培养本校优秀本科生优先升硕,推出类似“优秀本科生”项目。

  入选这一项目的学生可以在报考本校工程硕士时享受一定的优先选择权或者获得硕士奖学金。

  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工程硕士的生源素质,还可以提高所在高校本科专业的第一志愿报考率。

  第四,可以加强企业参与工程硕士培养的积极性、主动性。

  高校在招生过程中,可以根据企业的要求,为其量身定做招生方案,为企业招收他们急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

  在研究生面试时,可邀请专业领域的企业人员与学校专业教师共同组成面试组,对学生的基础理论、应用能力和相关素质进行全方位考察。

  3.推行校企联合,完善双导师制度

  建立完善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逐步形成的共识,是提高其培养质量的有效方式之一。

  由于工程硕士研究生在效学习的年限只有三年,其实践操作性强的培养特点,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应用性和启发式的教学,在课程设置过程中,要强调实践教学和案例分析教学,这对提高其实际应用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首先,课程设置应主要围绕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

  第一,理论知识应当适度化。

  工程硕士研究生的理论教育课程要根据其培养目标和培养体系来确定。

  要以实际企业应用为方向,以综合素养和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为核心,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的设计。

  第二,突出企业实践和企业应用。

  在达到提高学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要加强其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其次,课堂的教学可灵活多样。

  既可采取老师宣讲和讨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也可引进一些企业内部既有理论基础又有事件经验的技术骨干人员,结合自身的切实经历和实际工程案例来进行讲解,这样就能使课堂环境更加接近于工程实际,学习课程也更具有实际操作性、系统性和真实性。

  如果工程硕士是在这种模式的教学方式下成长,既可以增长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也能进一步提高其理论应用于实际的能力。

  4.重视实践教学,建立产学研教育基地

  工程硕士的实践培养是其教育培养的重中之重,高质量的专业实践教育是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的重要保证。

  需要广泛建立产学研实践基地,构建各行各业形式多样的实践平台。

  校内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依托各级别的重点实验室、各类工程教育培训中心等实践平台开展;校外实践基地的建立,可依据相关企业实际生产项目,结合企业的实际需要,来构建工程硕士的锻炼平台,使工程硕士参与到企业实际工程项目中去,使其理论知识能和现场实践锻炼有效结合,实现工程硕士的理论知识在企业生产中的软着落,成为企业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专门技术性人才,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专业升级,以及向高技术领域进军。

  参考文献:

  [1]曹思婷,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2012(5)5:105-108

  [2]常顺英,英美工程硕士生培养发展状况比较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22-24

  [3]朱长林,戚湧梁,祎冯锋,校地合作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J],科技教育创新,2013(8):208-210

  [4]茅艳文,全日制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材料工程硕士的视角[D],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2011

  [5]胡少营,张金群.全日制工程硕士培养模式的改进[J],纺织教育,2012(27)5:47-50

  [6]孙新波,易嘉骏,梁晓宁,邹吉娥,欧美工程硕士培养模式对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启示 [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12(32)4:18-20

【军工企业的工程硕士培养机制分析论文】相关文章:

我国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政策分析论文10-26

关于制药工程硕士的培养论文03-13

药学专业分析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机制02-08

美术硕士研究生培养机制论文03-13

科技金融平台运行机制分析论文04-01

工程硕士论文写作中常见的问题分析03-04

基于产业需求提高工程硕士培养质量论文12-26

市场价格机制防范对策分析的论文03-21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机制分析论文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