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思维训练教案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数学思维训练教案
为了帮助孩子更好的进行儿童逻辑思维训练,家长应该尽早让孩子接触数学,生活中的数学是无处不在的,而数学能够锻炼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一个好的教学模式是非常必要的。以下是数学思维训练教案,请参考!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1】
用一只平底锅煎饼,每次只能放两只饼。
煎熟一只饼需要2分钟(正反面各需要1分钟)。
请你想想煎3只饼至少需要几分钟?怎样煎?
再想想:煎99个、100个饼需要多少时间?煎n个呢?为什么?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2)
括号里应该填几?
下面两个表里的数的排列都存在着某种规律,你能找出这个规律,并根据这个规律把括号里的数填进去吗?试试看,很有趣的。
2 、 5 、 6 、 7 、 11
8 、 10 、()、4 、18
6 、 10 、 12 、9 、20
(表1)
2 、 13 、 5 、 6
4 、 11 、 5 、 7
7 、()、 4 、 10
7 、 11 、 1 、 12
(表2)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3)
巧填运算符号
不用括号,在四个4之间填上适当的运算符号
(+、—、×、÷),使
4 4 4 4=0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4)
巧填括号
请你在下面的算式里,适当添上括号使等式成立。
(1)4×6+24÷65=15
(2)4×6+24÷65=0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5)
一个同学不仔细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65写成了56,最后所得的差是40,正确的答案应该是多少?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6)
一个班有48人,班主任统计问:“做完语文作业 的举手”,有37人举了手。
又问:“做完数学作业 的举手”,有42人举了手。
最后问:“语文、数学都没有做完的举手”,没有人举手。
请你算算,这个班语文、数学都做完的有多少人?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7)
在下面的方框里填上适当的数
1、360÷(6×□)=20
2、125×(28÷□)=500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8)
如果△×□=〇 那么下面的算式哪几个是正确的?
(1)□÷〇=△ (2)〇×△=□
(3)〇÷△=□ (4)□+〇=△
(5)〇□ =△ (6)△=〇÷□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9)
小马虎在做一道计算题(1800□)÷25+192时,没有注意题里的括号,先用□里的数除以25,然后按照加减运算的顺序计算,得1968。
这道题应该得多少?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10)
有一个同学在读一个小数时,把小数点读丢了,结果读成了四万五千零一。
原来的小数读出来只读一个零,原来的这个小数应该是多少? 四年级同学思维训练题(11) 找规律填数的题目要求我们根据已知数之间的联系,找出其中的规律,从而求得相应的数。
从数列中找规律,一般有两种方法:
(1)、根据前后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要填的数。
(2)、根据相邻两个或几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
请你先找出下面各列数的规律,然后在( )里填上合适的数。
(1)2、6、10、14、( )、( )…….
(2)18、19、21、24、28、( )…….
(3)2、4、8、16、( )……..
(4)12、2、10、2、8、2、( )、( )
(5)1、1、2、3、5、8、13、21、( )、()
(6)2、3、5、9、17、( )
(7)99、36、15、( )
(8)0、1、3、8、21、( ) 思维训练——四年级趣味数学(10)
有一个同学在读一个小数时,把小数点读丢了,结果读成了四万五千零一。
原来的小数读出来只读一个零,原来的这个小数应该是多少?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2】
小学数学教学是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学生素质的提高不仅在于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在于获取知识过程中学生数学素质的培养。
数学素质其核心就是数学思维能力,它对学生掌握数学知识,认识世界,表达思想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数学概念是小学数学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现实世界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本质属性,是客观事物的“数”与“形”的科学抽象。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空间观念的形成,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都是在加强概念教学的基础上进行的。
只有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才能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数学知识,培养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让学生获得一个清晰的概念,我们经过实验、探索,较成功地获得了概念教学的新模式:“思维训练式”教学模式。
一、确立一个教学观念传统教学仅仅把数学教学看成是“传授知识”或“落实双基”,课堂教学的预期效果只是使学生听得懂,能接受。
因此,与之相应的教法就是不厌其烦地反复讲解,把知识嚼烂了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或是让学生模仿例题反复练习,这样就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排斥在数学知识的教学之中,或者即使认识到要重视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但不知道应有机结合数学知识教学来进行。
事实上,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与数学知识教学是同步进行的,数学知识是数学思维活动的产物。
在教学的每一步,不估计学生数学思维活动的水平、思维的发展、概念的形成和掌握的质量,就不能进行有效地教学。
在数学教学改革中,应该把数学概念的教学和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教师应确立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教学的观念,提高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自觉性,把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
二、关注两项基本形式不同年级的学生由于知识水平与经验有差异,因此建立数学概念的认识心理活动过程也就不一样。
从总的方面看,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形成”与“概念同化”两种。
一般地说,低年级小学生“概念形成”作为建立概念的主要形式。
中高年级的小学生逐渐过渡到以“概念同化”作为数学概念的主要形式。
“概念形成”这一形式是通过对具体事物感知辨别而概括抽象形成概念。
这一形式的认知心理活动的一般过程如下。
随着学生知识的丰富和数学认知结构的形成与发展,头脑中也逐渐形成数学要领系统。
因此,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在建立概念时,较多的是通过“概念同化”的形式。
概念同化的认知心理过程一般是:
概念的同化这一形式是运用已掌握的概念去理解、获取新的概念。
学习新概念时,要与原认知结构中相关联的概念进行比较,实现知识的正迁移,使新概念的本质特征在学生头脑中得到精确分化,使新旧知识得到有机结合与联系,从而建立起新概念。
三、遵循三条教学原则1.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要与数学概念的教学紧密结合。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
”因为数学概念的教学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
数学概念为培养思维能力提供富有逻辑性的素材,反过来,培养了思维能力又为很好地掌握数学概念创造了条件。
把两者分离开来教学,无论对学习数学概念或培养思维能力都不会有好的效果。
为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弄清数学概念本身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逻辑性,分析教材中含有哪些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
教师在制订一节课的教学计划时,不仅要明确数学教学方面的教学目标要求,而且要明确在培养思维能力上侧重哪些方面,达到什么样的要求,并且力求在教学中有所体现。
教学时,教师要考虑选定什么样的方法,既能做到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概念,又有助于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要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贯穿在各年级数学教学的始终。
《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要把发展智力和培养能力贯穿在各年级教学的始终。
”小学生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逐步过渡的阶段,思维能力水平的提高是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因此这就要求数学教学应适合儿童年龄发展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且贯穿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全过程中。
为此,每个年级、每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要考虑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的同时,如何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果低年级忽视思维能力的培养,就会给中高年级增加教学困难;反过来,如果低、中年级重视发展思维能力,到高年有所忽视,也会给进一步发展学生思维造成不利影响。
为了贯彻这一条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很好地研究各年级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紧密结合概念教学,提出适当的发展思维能力的要求和具体目标。
3.适应小学生心理特点,注意把操作、思维和言语表达结合起来。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仍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中高年级学生的思维虽然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是在许多情况下,特别是遇到较抽象的数学概念,仍需要适当借助操作和直观。
为了使学生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同时也为了逐步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在一定条件下适当利用操作和直观来引导学生进行思维是必要的。
但是无论操作和直观,都是学习的手段,在适当的时候要逐步脱离操作和直观,过渡到抽象思维,避免学生过多地依靠操作和直观。
思维和语言是密切联系着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
人们借助语言,才能对事物进行抽象、概括,反过来又借助语言,才能对事进行调节,使思维逐步完善。
因此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相应地发展学生的语言。
学生的语言也是逐步发展的,所以在发展学生思维和语言时,都要考虑到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
四、抓好四项训练重点1.抓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帮助学生建立清晰的概念,理解掌握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这个工作对数学教师来说相当重要。
一般来说,一个基本概念,总是由“内涵”和“外延”两个部分组成的。
2.抓概念的要点和关键。
在教学概念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抓住概念的要点和关键性的字词,并用红笔加上着重符号,以强化注意。
3.抓概念的实例和反例。
对学生不容易弄清的那些概念,教师要先指导学生分析一些有关要领的实例和反例,再让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出正确的要领。
4.抓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在教学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对一些相关概念进行对比、归类,揭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找出本质区别,使概念系统化、规律化。
五、形成五步操作程序1.引导——创设情境、激发思维、引入概念。
概念教学的第一步就是引入概念。
概念如何引入,直接关系到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接受。
小学生学习概念一般以感知具体事物,获得感性认知开始的。
重视问题情境创设,激发学生思维,使学生产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的心向训练。
2.探究——直观操作、深化思维、理解概念。
概念的理解是概念教学的中心环节,概念的获得是学生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的结果。
只有在概念引入之后,引导学生自己主动探索,激发、深化学生思维,才能理解概念。
3.发现——分析归纳、强化思维、形成概念。
概念的抽象与概括要注意多层次地进行,概念的形成也不是一次完成的,要经过一个反复的过程,经过多层次的比较、分析与综合,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结构,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
4.内化——巧设练习、扩展思维、应用概念。
问题明白了,概念抽象概括了,并不等于牢固掌握、切实理解,此时须有一个知识内化过程。
通过各种形式的训练促使数学知识在发展中飞跃,促使学生在认识数学概念过程中得到发展。
5.拓宽——质疑问难、系统思维、发展概念。
除在概念的熟练运用中发展学生的思维外,还要注意找出概念间纵向和横向联系,组成概念系统,发展学生的数学能力。
六、注意六种练习方法1.操作演示。
思维始于操作,操作促进思维。
在概念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开展些直观操作活动,这会有助于学生对概念形成和巩固。
例如,“角的分类”教学,学生初步形成各种角的概念后,让学生操作活动的学具,演示出各种角的具体形象。
随着角的一边绕它的端点旋转,出示五种不同的角形。
2.反馈举例。
在概念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概念,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表述概念的同时,举例加以说明,促使学生认知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3.推理判断。
由于学生缺乏知识经验和综合分析能力,在认识数学概念的过程中,容易被概念的非本质属性所诱惑,造成认识上的偏差。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开展对比、辨析、推理、判断等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肯定或否定的思维训练中,建立准确、清晰的数学概念。
4.尝试错误。
所谓尝试错误,即学生从正面接触概念,建立概念后,教师从概念的反面有针对性地创设一种错误的情景,引导学生深入这种特定的情景中,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错因,去尝试矫正。
5.变换叙述。
学生认识某一数学概念后,变换概念的叙述形式,可以让学生从多侧面、多角度地认识概念。
同时能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程度,达到巩固的目的。
例如,“百分数意义”教学,在分析题意,理解数量关系同时,教师应该有意识地让学生变换问题的叙述形式,这样才能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6.整理归纳。
根据“系统论”原理,新概念形成后,应及时把它纳入原有的概念系统中去理解,这样才能既有利于学生掌握新概念,又能巩固整个一类概念的系统知识,沟通概念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便于学生建立良好的数学认知结构。
【数学思维训练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思维训练教案范文10-05
数学思维训练10-05
数学思维训练汇编10-05
小学数学思维训练10-05
儿童数学思维训练10-05
数学思维训练题10-05
数学思维训练的好处10-06
数学思维训练游戏10-06
数学思维训练作用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