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从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看接受美学的解释力

时间:2022-10-01 05:56:19 英美文学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从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看接受美学的解释力

  优秀的文学,对孩子德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帮助,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推荐从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看接受美学的解释力,希望对各位英美文学方面的同学有帮助,欢迎大家阅读认知语言学中的英汉颜色词隐喻对比!

  摘 要:接受美学理论对于阐释儿童文学翻译具有一定解释力。根据接受美学的读者反映论,“期待视野”以及“视域融合”理论,挖掘文本的“未定性”以及填补“作用空白”等文学批评标准,可以从全新的角度审视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及译者肩负的特殊使命。

  关键词:接受美学;儿童文学;期待视野;视域融合;文本的未定性

  引言

  接受美学是由传统的,以文本和作者为考量,转向以读者受众为轴心的文学批评理论。

  上世纪,接受美学发端于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教授尧斯(Jauss)在1967年的讲座《何为文学史?研究文学史的意图是什么?》,讲座发表时更名为《文学史作为向文学理论的挑战》(“Literary History as A challenge to Literary Theory”),引起文学批评界剧烈震动,其影响深远。尧斯将读者的作用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颠覆性地指出读者在实现文本作用,连接原文作者与文本文学功能上的历史地位。

  接受美学认为,一部文学作品的历史地位和文学价值主要有读者决定。其理论实质是以研究读者反应为核心,探析文学文本是如何能动地被读者接受和再阐释。因此,接受美学也被认为是一门读者学,读者的存在使文本得以实现其文学价值,从而在确立其在文学历史中地位。(Zhang,2002)

  1. 儿童文学与儿童文学翻译

  儿童文学是文学的独特一脉。它的作者、编者、出版方和评论者却是成人,只有消费者是儿童。瑞典儿童文学作家Lennart Hellsing 从社会学的角度把儿童文学描述成,“任何儿童读到或听到的材料,从书籍到报刊、电视、广播。”(Riitta, 2000) 《新大不列颠百科全书》(Vol 3., 15th edition, 1985)将儿童文学定义为:“为了娱乐或引导下一代而制作的文学或插图书”。Oittinen 在其书《为儿童而翻译》中写道:“从更广的角度体察,儿童文学可以是任何让儿童感知兴趣的事物。”(Riitta,2000)因此,儿童文学的涵义可以延展为:只要能将儿童的美学需求与阅读兴趣撮合到一起,能给他们带来知识和娱乐的都是儿童文学作品。

  同时,多让孩子们阅读儿童文学作品有利于接受全球文化,开阔视野,帮他们做好成人前文化知识的积淀准备。从这个层面,儿童文学翻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儿童文学作品与一般文学相较凸显以下特点:从儿童角度触发的体验,儿童或类儿童的主角,简单直白的情节,现实与虚构相融,乐观与天真的主旋律题材。(《儿童文学概论》编写组,1990)

  2. 接受美学给儿童文学翻译的启迪

  2.1 特殊读者的地位和作用

  一部文学翻译作品的读者,不仅指目标语的受众,还包括最先阅读并译出原作的译者。译者对于原作的创造性翻译实践不是被动复现原作文字作用,是积极地用自己全部文学造诣和语言功底来书写一部“新”作品。除了将自己浸润于原作,他还要站到与原作语言完全两个世界的目标语空间里,为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架起一座交流的桥梁。译者是原作的开启者,是续写并创造原文新价值的特殊读者。

  儿童文学译作的目标受众不同于一般的文学爱好者,是身心都在迅速成长的少年儿童,不仅把属于他们的读物看做是阅读习惯的启蒙,译作中的故事和语言将成为他们一生受用并源源输送精神能量的心灵给养。

  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其价值无法定性衡量,只有被读者会心理解和接受才能实现文学美感。在儿童文学翻译的巨轮上,译者是“舵手”,他是特殊的读者,和儿童小读者一起书写翻译文学史。

  2.2 期待视野和视域融合

  “期待视野”指的是读者基于以往阅读中的经验、兴趣、潜在素养,在后来的文学鉴赏活动中秉持的预期阅读需求和标准。(Bressler,1998)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和读者的“期待视野”时而交汇时而分道,因为译者对原文的先在理解往往高于读者。译者的翻译实践更多受制于原文的语言而不能随性。

  儿童文学的译者,应预测目标读者的“期待视野”,充分考虑他们的审美兴趣与接受水平,尽量使儿童读者与自己的视域由分道趋近融合。

  2.3 文本未定性与空白的填补

  文本的“未定性”与文本作用的“空白”也是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文本的“未定性”是指当文学文本中描述的现象与现实世界中的实物缺乏实在关联时而造成的文本作用待定。(Jauss, 1982:145)未定性的存在帮助读者能动地发挥文学想象力,将文本信息的“空白”填补,实现文学作用。金元浦曾这样评价:“一部文学作品作用的未定性不是缺陷,而是各种文学效应的源泉;没有表达出的远比已经表达的重要得多(金元浦,1998)。”

  文本作用不是与生俱来的。虽然文字与句子无法转变,但随着时代变迁,文本作用会更新,这不仅仅靠读者埋头于字里行间品咂而来,恰恰是文本与读者互动的必定结果。而儿童文学译者殊于儿童读者的身份,赋予他重新诠释文本“未定性”与填补作用空白的使命。

  3. 结论

  接受美学在儿童文学翻译领域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其理论观照在于:儿童文学译者在当原文与译文无法实现作用对接时,须兼顾作者意图和儿童读者的教育水平、历史文化背景以及身心特点;将原文“未定性”进行具体化加工,填补作用“空白”;用儿童欢喜的方式使原文作者、译者自身以及儿童文学读者(可能包括成人)的阅读“期待视野”趋近融合,让原作再次重生。

  参考文献:

  [1] Bressler E. Charles. Literary Criticism: An Introduction to Theory and Practice [M].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1998.

  [2] 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82.

  [3]Oittinen,R. Translation for Children[M]. New York: Garland publishing,Inc.,2000.

  [4] The New Encyclopedia Britannica[M]. Volume 3. 15th edition. Chicago: Encyclopedia Britannica, Inc., 1985.

  [5] Zhang Jie . Reception Theory in Literary Translation [M]. Wuhan: Wuhan University, 2002.

  [6]《儿童文学概论》编写组.《儿童文学概论》[Z].成都: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1990.

  [7] 金元浦.接受反应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从儿童文学翻译的特殊性看接受美学的解释力】相关文章:

接受美学电影音乐的论文范文10-08

古代文学翻译美学研究论文10-08

中国水墨画看道家哲学对美学的影响10-07

儿童文学的作用10-26

儿童文学阅读10-08

幼儿教师特殊性10-05

接受的作文06-10

剖析《美学散步》中宗白华的建筑美学的论文10-10

冰心儿童文学10-05

儿童文学作品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