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医学专业论文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时间:2021-01-21 09:56:19 自考医学专业论文 我要投稿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下面带来的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相关论文范文,欢迎阅读。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1】

  [摘要]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但在我国目前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过程中存在许多误区,文章探索了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

  [关键词]医学生 医学伦理 素养

  素养就是一个人平素的品质、一贯的修养,而医学伦理素养则应表现在人们对医疗领域中自己和他人行为是与非、美与丑的判断和评价基础之上而形成的一贯的品质和修养。

  医学伦理素养之养成,就是一个人对医德行为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理解,并将此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的过程。

  一、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现实价值

  1.医学伦理素养是当代医学发展所需。

  医学作为一门学科,在它的发展中并不是独自前行的,它与经济、社会生活、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只有技术没有人文情怀的医学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的医学,因为它偏离了医学的本质和目的。

  现代医学模式更科学地概括了影响人类疾病和健康的因素,突出了社会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和转归中的重要作用。

  因此,许多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多元价值的并存常使医学科研人员处于左右两难的境地。

  在临床科研、实践中,医务工作者要正确处理涉及多层次、多因素复杂的医学伦理问题,就必须具有较深厚的医学伦理素养。

  医学生是医学临床与科研的有生力量,他们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对于医学的发展更有着巨大的社会意义。

  2.医学伦理素养是创造和谐医患关系的必要元素。

  在全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构建和谐医院、和谐医患关系可以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近几年,社会上对医疗服务的批评日益强烈,医患关系也成为众所瞩目的社会热点之一。

  客观地说,医疗临床实践与科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除了法律法规适用、管理制度、政府投入、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外,还有我们不能忽视的医务人员的医学伦理素养没能经受住考验的事实。

  毋庸置疑,若想彻底改变现状,创造良好、和谐的医患关系,着力培养和加强医务人员医学伦理素养是其中最能动、最速效的措施之一。

  3.医学伦理素养是成为合格医生必备的素质之一。

  从医学传统及医学职业的本质看,医乃仁术,无恒德者不可以从医。

  医疗卫生工作的宗旨和医务人员的行为特征都显示出医学伦理素养的特殊重要性和内在必要性。

  缺少医学伦理素养的医务人员很难甚至不能完成医学职业本身的目的——维护病人的利益和福祉,而这恰恰是医学的根基。

  在国际医学教育专门委员会制定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也明确提到,“敬业精神和伦理行为”是医疗实践的核心,“职业价值、态度、行为和伦理”同“医学知识、临床技能”一样是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核心能力和基本素质之一。

  二、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误区

  1.医学伦理学教学目标的偏差。

  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理念,逐步养成医学伦理素养。

  目前许多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把重点放在了医学伦理知识的传授上,而偏离了医学伦理学教学的真正目标。

  医学伦理素养虽然需要具备一定的医学伦理知识来体现,但不是说具备医学伦理知识就具备医学伦理素养。

  由于我国大多数医学院校的医学伦理学的教学都将教学目标停留和局限在理论知识的讲授上,在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跟不上现代医学发展的步伐,造成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中只是死记硬背了一些相关的知识点来应付考试,理论联系实际方面仅局限于对典型案例的分析,不能融会贯通形成医学伦理理念,难以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素养。

  作为未来医学科研与实践的主力军,很显然,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很难提高。

  2.医学生学习认知的偏差。

  (1)重视医学专业学习,忽视医德素养养成。

  受长期以来只注重实用技术这个在社会上占主流地位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医学生往往更看重对医学实用层面的理论技术的学习和掌握,忽视了医学本质是关爱生命,为人类服务的深层价值内涵,因此许多医学生都认为“专业课很重要”,而对医学以外的各种“非专业”课程则完全凭兴趣和心情来看待,甚至很多专业课的老师也在自觉不自觉中强化着他们的这种想法。

  许多院校医学生努力学习着专业课,而对所谓“非专业”课的医学伦理学等人文课程的学习则认为是在浪费时间,于是医学伦理教育的课堂上缺课、开小差的现象极为普遍。

  当然,在学生这种轻视松懈的态度下,很难谈及医德教育效果的实现。

  (2)将医学伦理素养局限于医者的仁爱之心。

  许多医学生甚至医务工作者对于医学职业所需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理解就是医务人员应具有仁爱之心。

  而实际上,仁爱之心仅仅是医德素养的一个方面而已,没有医学伦理理论作支撑的仁爱之心,有时反而会导致行为选择的失误而给病人带来不应有的伤害。

  医学院校的学生往往没有认识到这样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即只有在接受规范化、科学化的医德教育的基础上,才能理智地分析、解决医疗实践中的道德问题。

  (3)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定位于未来职业任务。

  许多医学生只是将医学伦理学简单地看做是一门课程,没有把它作为医学职业生涯中医德素养养成的一个环节对待。

  把医学伦理学教学所要完成的.医德教育及医学伦理素养培养看做是工作后的积累,而不是在校学习期间的任务。

  而医学伦理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渐进的积累过程,在大学学习阶段如果缺失这一必要的素养养成过程,医学生在进入医疗实践后,在角色转变过程中,就不能很好地应对与学生时代完全不一样的环境和情况,以更好地服务社会。

  3.医学伦理素养属性认知偏差。

  许多人将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等同于技能的学习,医学生在校期间对医学伦理知识的学习随着课程的结束和考核的合格而完成,并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已具备了医学伦理素养,对今后工作中需要的医学伦理判断一定可以手到擒来。

  而许多医院及医务工作者本人也认为既已在学校接受医学伦理相关方面的教育,就已具备相应的素质。

  事实上,医学伦理素养不是简单的技能的把握,而是知识和经验不断积淀后的理念的形成,是在一定知识积累基础上的对医疗实践中涉及的伦理问题进行判断和评价,并有意识地不断学习和积累相关经验以提升自身的医学伦理修养。

  由于人的思想观念易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加之不断变化的复杂的社会和医疗环境,尽管医学生和医务工作者在学校已学过医学伦理学课程,但是如果只局限于此,是无法抵御各种不良倾向的冲击和影响的,在医疗实践中也不能准确地作出伦理判断,有时可能会出现侵害患者利益的情况。

  三、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养成的途径

  1.在医学伦理教学上着重培养与提高医学生的伦理辨析能力。

  (1)医德理论储备是医学生具有伦理辨析能力的必备要件。

  医学伦理的理论讲授又是医学生增加医德理论储备的前提要件。

  针对目前患者维权意识不断增强和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医学生如果缺乏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面对以人为本的医学,仅仅在医疗技术上胜任则未必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医疗目的,面对患者,技术完备的医学生可能会茫然不知所措。

  而具有必要的医学伦理知识可以帮助医学生更好地发挥和应用其所掌握的医学知识技术。

  因此医学院校除了有责任传授给医学生目前医疗实践所需要的医学知识外,也有责任培养医学生必要的医学伦理理念。

  对医学生而言,通过学习医学伦理学的基本理论、原则和各种规范,培养对众多医学伦理学问题或难题的分析能力,就是要形成医学伦理素养,即培养在医疗实践中对伦理问题的敏感力和把握解决伦理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能力。

  而医学伦理理念不可能在医学生的头脑中自发形成,只有依靠专业教育传授给医学生处理医疗实践所必需的医学伦理知识,才会促使医学生形成一定的医学伦理理念。

  (2)注重医德实践以拉近医学专业与医学伦理之间的距离。

  医德具有非常强的实践性,如同理论知识需要经过临床实习才能转化为实际工作能力一样,医德的养成也需要密切结合实习,通过医德实践,医学生可以获得直观且真实的医学伦理辨析体验。

  因此,可以考虑进行一些教学方法上的改革,可以在课堂上采取情景模拟法教学,同时,适当增加一些实践环节。

  比如,请医学专家结合多年行医经验给学生作相关内容的专题讲座,组织有关医德医风方面的演讲比赛,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以了解我国医患关系的现实和医学发展的实际需求。

  2.院校教育和医院继续教育相接合,建立终身医德教育体系。

  (1)院校医德教育应延续至医学生见习和实习期。

  医学的实践性特点使医学教育的见习、实习阶段,更应注重医学伦理素养教育。

  从某种意义上讲,医学生的见习、实习阶段不仅仅是对医学知识技能的见习、实习,也是对医学伦理知识和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的见习、实习。

  在校学习期间,医学生初步掌握了基本的医学专业理论知识,也把握了基本的医疗道德要求。

  但社会环境是复杂的,受来自负面渠道和功利思想的影响,会使刚刚走上社会的医学生产生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落差和心态失衡问题,这会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医德教育效果。

  因此,医学院校的医德教育不应以某一门课程的终结而终结,而是要延伸到见习、实习过程中,形成包括医德启蒙教育、医德系统教学、结合临床实践教学、临床实习医德教育在内的多层次、分阶段、连续性的校内医德教育体系。

  (2)医院应接过医学院校医德教育的接力棒。

  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即使通过在校的医学伦理素养的系列教育,医学生从医学院校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已具备了一定的医学伦理素养,但在长期的日常工作中常常会遇到在校时不曾遇到的更实际更具体的问题,加之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在医疗领域也会不断出现新的伦理问题,这都需要医务人员不断加强自身的医学伦理素养,防止在医疗实践过程中的任何环节、任何时期出现忽视、侵犯、伤害病人利益、违反医学伦理的情形。

  这就要求不仅医务人员自身要加强学习医学伦理理论的主动性,而且需要医院给医务人员提供继续医学伦理教育的平台。

  3.逐步建立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

  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是把医德理论、医德规范和医德实践三者统一起来,以独特的医学价值判断直接参与整个医学实践活动的形式和过程。

  它是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长期的道德教育及适当的引导、约束机制,可以使人在内心深处建章立法,并逐渐转化为内心信念和行为习惯,因此,医学伦理素养的评价机制能够以其特有的方式深刻影响医学生尤其是医务工作者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

  在医院可以把医务人员的自我评议、医生同行之间的评议和患者对医务人员的评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并把评议结果与职务晋升、年度考核和利益分配结合起来;也可以根据考核情况,对有违医学伦理行为的医务人员进行下岗培训,对违反医学伦理原则和规范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进行约束和惩戒,形成一种外在的评价机制。

  长期的正面教育引导必将会在医务人员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形成有效的正确的价值导向,并逐渐转变为他们的内心信念,从而促使医务人员表现出良好的行为,最终形成良好的医学伦理素养。

  [参考文献]

  [1]马博.浅谈新时期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药学教育,2008(2).

  [2]廖浩.新时期加强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9(8).

  [3]刘运喜.医学生医德素质形成过程分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12).

  [4]陈君.浅谈医学生的医德教育[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8(3).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2】

  【摘要】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医生从事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底线,是对社会和人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医学生来言,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解决目前医疗事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措施。

  【关键词】医学生 伦理素养 养成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医生从业者的职业操守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

  良好的职业操守是医生从事职业活动中应该遵守的行业规范和道德底线,是对社会和人民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

  对于医学生来言,提高他们的职业道德素养可以提高整体医务人员的整体素质,是解决目前医疗事业发展出现的问题的重要措施。

  其中医学伦理素养是医生职业操守的核心内容,因此,医学教育机构应强化医学生的伦理素养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操守。

  1.医学伦理素养现状堪忧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医生和患者的关系已经转变为服务者和消费者,病人在医患关系中的权利意识和主体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医生不仅在医疗技术水平上受到病人的重视,其职业道德和医学伦理素养也受到更多的关注。

  然而一些医务人员的职业素养现状却不尽人意,有些人收取药品回扣,有些医生服务意识冷漠,医患沟通不良以致医患关系紧张。

  医学生是医疗事业的储备人才,应通过提高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这是医学教育机构培养合格人才的紧要任务。

  要让未来的医学从业者既有丰富的医学知识,掌握熟练技能,同时又具备崇高的道德品质和敬业精神,可以满足社会的需要,提高我国的医疗服务质量。

  2. 医学伦理教育中的问题

  2.1教育认识不足

  教学是老师和学生互动的一个过程,教师往往对医学专业课程特别重视,而对学生的医学伦理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忽视,或者另有人负责,这便使伦理教学不能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教育全过程。

  校园的文化建设中缺乏关于医学人文关怀,在实践实习中,带教老师更多的也是关注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高和培养,开展各种专业讲座,加深不同领域的前沿医学知识,但是关于医学生的专业职业操守、思想教育和医学伦理教育相关的则很少。

  随着医学生数量的增加,带教老师增加了工作量和相关责任,因此也出现了部分老师责任心不强、积极性不高等情况,对培养医学生的医学伦理素养重要性认识不足。

  2.2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

  如今的社会高速发展,价值多元化,部分医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到一些负面因素的影响而发生错误,单纯追求物质利益,做出与医生职业道德相背离的行为。

  工作散漫、见死不救、区别对待病人、责任性不强、出现医疗差错等不良现象频频出现,这很大程度的损害了医务人员良好的形象。

  社会环境和部分从业医生的不良行为对医学生的培育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使医学生在对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认知上产生动摇。

  3.培养医学伦理素养的措施

  3.1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教育环境建设可以有效提高医学生医德教育的效果,文化可以塑造人,环境可以培养人。

  医学院校应该积极创造条件,树立榜样、弘扬正气,全面治理医德环境,激发出医学生的上进心和责任感,启发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观,教育他们爱岗敬业、严守医德。

  在校园中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培养优良的学习风气,积极优美的文化生活和环境会对医学生医德素养的提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在校园文化生活中注重医德教育的渗透,可以充实医学生的精神生活,升华他们的道德境界,形成医学教育机构丰富的底蕴和人文特色。

  3.2增强医学生的自我意识

  构建职业操守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意识,让他们具有高尚的奉献精神和优良品质。

  在教学中要注重让医学生提高自我意识,能够进行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判断,能实行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在医学护理的实践中脚踏实地的进行自我评估,提高自觉性,并且持之以恒。

  培养职业精神,应注重培养医学生的自我教育,不断深化对医学职业精神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自觉自发的投入医学实践。

  医学的人文关怀是最基本的服务态度,如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以人为本,珍爱和重视生命,医学生作为未来的医疗工作者,在学习期间更应该加强自我的人文修养,提高主体意识,不断培养自己尊重生命、爱岗敬业的人文品质。

  3.3提高教师的职业榜样作用

  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是树立正确的模范典型,积极引导学生的职业道德修养,教书育人、为人师表。

  因此建立素质高、业务精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医德教育的关键之处。

  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品质、职业素养等内在品质和思想水平对医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榜样和带动作用。

  4结语

  对于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需要注重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只是从教育环境、自我意识、榜样作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浅要的分析,要真正完善医德教育,还需要更多的医学教育工作者的实践探索。

  医学教育机构应重视医学生的职业操守的培养,关注综合素质教育的提高,才能培养出适应社会满足发展的医务工作人员,更好的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参考文献】

  [1]尹秀云.医学生之医学伦理素养教育剖辨[J].医学与哲学,2006,27(1):39-40,47.

  [2]向鸿梅,马春梅,李树森等.培养医学生医学伦理职业操守的探究[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6):702-704.

  [3]向鸿梅,马春梅,李树森等.论在医学生中构建医学伦理职业操守[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5):649-650.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相关文章:

医学生医学伦理素养的养成论文01-25

医学生职业素养建设论文03-15

高职医学生信息素养论文03-15

社团导向中的医学生职业素养培养论文03-15

学科服务的医学生信息素养现状调查论文03-15

中职医学生实习阶段隐性职业素养的培养论文10-29

医学检验的伦理审视与伦理构建论文03-08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03-15

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医学生道德思维能力的培养论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