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

浅析中越边境苗族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论文

时间:2021-03-29 16:38:41 本科毕业论文 我要投稿

浅析中越边境苗族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论文

  一、学生流失现状及特点

浅析中越边境苗族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论文

  A镇是一个边疆民族镇,位于马关县东南部,与越南河江省箐门县、老街省新马街县接壤,国境线长 41 千米,有大小 18 条便道通往越南。全镇国土面积 69.3 平方千米,罗家坪大山主峰为最高点,海拔为 2002 米,小白河 172 号界碑为最低点,海拔为220 米。全镇辖 3 个村民委员会 38 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等 7 个民族人口 2383 户,9319 人(其中农村人口 2204 户,9015 人),少数民族人口 8776人,占总人口的 94.17%,其中苗族人口 7059 人,占总人口的 78%。 ① 苗族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寨、老寨 2个边境村民委员会,是该镇学生流失现象最严重的地方。

  据不完全统计,2015- 2016 学年,A 镇在校苗族初中生 433 人,流失 49 人(含再次流失人数),秋季流失 21 人,春季流失 28 人,分别占 11.30%、42.86%和 57.14%。男生流失 14 人,女生流失 35 人,分别占28.57%和 71.43%。19 人被当地镇府和学校成功劝回继续就读,但是再次流失人数 8 人,占 42.11%。纵观苗族中学生流失情况,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学生流失现状严重,占 11.30%;二是春季开学流失多,占 57.14%。三是女生居多,占 71.43%。四是再次流失现象严重,占 42.11%。

  二、流失原因

  苗族中、小学生流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个主客观原因。

  (一)主观原因

  1.家庭观念滞后。A镇作为中越边疆镇,这一地区苗族家庭观念具有地域性特征。A镇除 2 个是汉族村小组外,其他 36 个村民小组主要居民为苗族,是该镇主体民族。一是当地的苗族和其他的民族的接触有限,苗族人口占绝大多数,外来观念很难影响他们的传统观念。诸如“女孩子迟早是嫁人的,读那么多书干嘛”、 “女孩是泼出去的水”等观念在一些家长心中根深蒂固。二是跨境婚及由此带来的越南相对滞后的教育观念影响。苗族作为跨境民族,与越南苗族单向通婚相当普遍,中越边境多民族文化相互作用对边境苗族的教育观有直接的影响。据该镇统计数据显示,截止 2015 年底,该镇有非法跨境婚姻 359 对,均为越南籍苗族妇女嫁入中国。据当地某越南籍妇女所述: “在越南,女孩都是十三四岁就嫁人,读书读到十七八岁就是老姑娘了”。越南籍妇女年轻化,形成一个早婚早育的不良氛围,直接影响其所生中国籍后代的恋爱观、择偶观,加之读书会变成老姑娘的教育观念,这势必会使这一地区苗族教育观念更加滞后。

  2.时间成本。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很多读大专、大学甚至是硕士毕业生都难以找到工作,有些高中毕业返乡后也无所作为。有很多家长,学生认为,与其花五年、八年时间去读书,成本难以短时间内见效,还不如外出打工或者在家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时间成本高于外出打工的成本,中学生更易受打工潮的影响。

  3.交流障碍。交流障碍主要来自家长和学校之间,家庭代际之间。据当地某中学老师所述: “开家长会的时候,一个班有半数以上的家长都不会来,他们大部分外出打工去了,即使有些家长来了,但是大部分是老人家,和他们讲《义务教育法》,讲早婚早育的危害,他们听不懂也听不进去。有些是越南籍妇女,她们根本看不懂汉语,即使用苗语讲,也没什么效果”。按当地苗族习俗,喝酒之后才是朋友。很多老师因不胜酒力,家访和“控辍保学”工作只能暂时作罢。在家庭代际之间方面,老年人文化知识缺乏,接触外界机会少,加之留守妇女多为越南籍,不识汉字,而现在的学生都用手机接触外界信息,造成语言、思想交流障碍。

  4.学生厌学、求知欲不强。据当地中学德育处老师所掌握的情况, “中学生的厌学率在 20%左右,主要是由于母语是苗语,在小学时,觉得学习汉语的困难大,小学基础没有打牢,在初中阶段跟不上。”此外,爱情至上的爱情观以及早婚早育的社会风气对在校学生的厌学造成一定影响。在学生方面,不少在校学生认为,在爱情上,什么都是浮云。在家长方面,据当地村长所述: “很多家长都是早婚早育,以前他们就是这么过来的。在男多女少的情况下,很多家长希望他们的孩子早日找到一个本地的归宿,因为嫁娶最好是本地人,双方都有户口,可以领农村低保和边疆补贴。如果在上学期间找到男女朋友,要结婚你就结婚吧”。家长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在校学生更加笃信“爱情至上”信条,为了青春期朦胧的爱放弃求学,结婚生子。

  求知欲不强也是中小学生流失的重要原因。首先,当地苗族世代居住在相对封闭的大山,过着“世外桃源”的生活,对外界的变化相对较少,致使很多人对文化认识不高,觉得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其次,受打工潮的影响,很多学生想出去走走,想有自己的空间。有些在校生认为: “去广东打工,进电子厂,不需要什么文化知识,只要手脚灵活就行,照样能拿到三四千元一月的工资,而且在外面想干嘛就干嘛”。

  (二)客观原因

  1.撤点并校。我国自 2001 年正式开始对全国农村中小学进行重新布局,大量撤销农村原有的中小学,使学生集中到小部分城镇学校。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一定的盲目性,针对边远山区,应更多的考虑当地自然地理环境和交通现状。A镇作为边疆镇,山重水复,是一片山的世界。所辖 38 个自然村,距 A 镇镇中学大多有 12 至 25 公里,而全镇范围内仅一所中学,路远难走,加上寄宿条件恶劣也是学生流失的一个重要成因。

  2.对中越边境教育经费不足。由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当地政府对教育经费的投入有限,直接导致学校教学设施落后,教学环境破旧,难以跟上现代教育改革的步伐,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教师队伍的流失。

  3.教师魅力。教师的个人魅力对学生的世界观、学习观、恋爱观至关重要。老师的魅力大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思想教育效果。在 A 镇中学,若是某老师获得学生认可,班上学生流失现象相对较少。主要缘于学生欣赏老师在教学、做人等方面魅力,学生容易接受老师的思想教育并作为榜样。

  4. “踩花山”的负面影响。“踩花山”是中越边境苗族最隆重的节日,多在正月初二开始踩花山。起初是为纪念蚩尤而举行的祭祖仪式,后来“方便本民族的男女实施氏族婚外制,急需突破相对封闭、平时不易往来的地理环境的阻碍,为男女请青年提供一个自由交往、展示才能和感情的机会”,逐渐演变为祈子,男女交游节日。如今, “踩花山”成为中越边境跨境婚姻,男女自由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据当地边防派出所的辨别方法调查显示,在一刻钟内, “踩花山”的'中国籍男性 93 人,女性 76 人,越南籍女 64 人,男 5 人。其中中国籍男性追求越南籍女性 31 人,中国籍男性与女性青少年牵手闲逛 10人。不论是中国籍还是越南籍,青少年自由交往现象相当突出。对于踩花山,还应予以辩证对待。“踩花山”在凝结苗族民族文化要素,集中表现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无疑对中学生早恋现象有很大促进作用。“踩花山”不仅给在校学生提供与异性自由交往的机会与场所,而且还是促进感情交往的重要媒介。据 A镇某中学老师叙述, “他们(在校中学生)一般去踩花山的时候,很多已经有男朋友了。他们只是把踩花山当做一个加深感情交流的平台”。

  三、降低学生流失的对策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据当前中越边境教育现状,必须要争朝夕。为此,走“教育先行,教育兴边”,加快提高边境少数民族人口教育文化素质的步伐,是提高边境地区人们生活质量,促进民族团结,促进边境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中越边境苗族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很大程度上是教育严重滞后,科技文化水平低。一个民族的振兴,关键在教育。为此,加快提高边境教育文化水平,严格控制学生流失率应为当务之急,重中之重。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我们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双语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打破语言障碍。一是认真宣传,落实《义务教育法》,尤其是少数民族山聚居区,应使用民族语言和普通话两种语言进行宣讲,即双语宣传。在使用双语宣传的同时,将生硬的法律条文转化成老百姓自己的语言,使少数民族群众能听懂,能理解。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相信教育是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的根本。“提高他们对支持子女入学重要性的认识,自觉履行送子女入学的义务”。二是落实《计划生育法》,运用生活中正、反面例子进行通俗易懂的宣传,宣传并发放计生用品,提倡晚婚晚育,遏制早婚早育。如果条件成熟,应对中越边境苗族跨境婚姻在年龄上进行限制,将越南籍妇女嫁入中国的年龄限制在十八至二十岁,对倡导晚婚晚育的跨境婚姻家庭予以奖励。

  2.细化“辍控保学”工作。目前,当地政府控制学生流失的主要措施是“辍控保学”,力争辍学率降低到 3%以下,并成立以村小组为单位的“辍控保学”工作小组,然而成效并不十分明显,还停留在“粗放粗管”阶段。“辍控保学”工作应更加细化,更加具有针对性。在了解当地少数民族历史,尊重当地习俗的基础上,一是将诸如“花山组组员会”和族长寨老成员吸收到“辍控保学”工作小组,充分发挥他们在本民族内部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重点调查子女失学严重的跨国婚姻家庭话语权,对掌握话语权的家长进行重点教育,改变越南籍妇女、老年人传统的教育、婚姻观念,将越南相对滞后的观念控制在可控范围内。二是加大奖罚力度。对较好的履行《义务教育法》的家庭加大边境补助、越南籍妇女落户、低保补助,设立九年义务制阶段学生奖学金等优惠和鼓励政策等。对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家庭进行相应处罚,如取消该家庭的边境补助、低保补助并处以行政处罚,树立反面例子进行宣传,对不履行《义务教育法》的跨境婚姻家庭妇女予以遣返等。三是实行党员、花山组委员会成员、族长寨老一对一帮扶工作。加强党员与群众的联系和对困难群众的帮扶责任,对帮扶效果不理想的党员予以党内处罚;加强对花山组委会及族长寨老的民族责任心和民族认同感,对劝说、帮扶效果较好的民间组织加大活动资金支持力度。四是学习其他民族,采取订婚等过渡方式。在中越边境,回族在校学生很少出现学生流失的情况。据调查,回族家庭对在校学生采取的临时措施是,先订婚,再回校继续完成学业。在苗族地区,也可以采取类似方式。

  3.树立榜样,引导家长、学生的教育观、价值观和恋爱婚姻观。在中越边境,有极少部分的苗族群众通过自身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束缚,在国家优惠政策和社会人士的大力支持下进入高等学府深造并学业有成,找到一份比较理想的工作。我们应该鼓励这一部分人回乡建设,并作为模范在校内做榜样带动活动。同时,邀请一些在外务工的少数民族农民工,宣讲在外务工的辛劳,尤其是文化水平的差异造成分工待遇的不同。让他们明白,即使是外出务工,也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纠正“时间成本大于经济成本”、 “读书无用”等滞后观念。

  4.大量培养少数民族人才,创办一些技校类学校,进行劳务人员的培训,缩短时间成本。一是国家教育机构在招生上应对中越边境地区后进少数民族在当前优惠政策基础上适当倾斜。二是招商引资,创办技校类学校,进行少数民族劳务人员培训,让他们在初中毕业后能掌握一门生存技能,缩短时间成本。

  5.加强中越边境师资力量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教育教学素质。学生流失不仅关乎家长和学生的层面,学校教育教学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一是针对苗族教师极度缺乏的现状,大力培养苗族教师队伍,特别是对能进行双语教学的中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二是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号召内地省份的优秀人才来边境地区从事科技开发和支教、教育实习,从事教育事业。三是借调或者招收教育心理学教师进行学生学习心理的把脉,做到“摸着石头过河”。四是进行教师队伍的魅力培训和师德教育,多层次、多形式的举办教师业务学习,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和《教师法》,增强教师队伍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6.增加苗族地区教育经费投入。在当地财政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开展多层次、多方面、多渠道的集资办学。在自力更生的同时,争取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与支持,开展“春雷活动”、 “希望工程”、 “一对一帮扶”,争取沿海发达地区对边境进行对口支援建设。加大边境地区、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扶持力度,尽可能的改善边境地区的办学条件和教学环境,同时也为贫困家庭支持子女上学提供一定的经费保障。

  7.辩证对待“踩花山”,以“踩花山”为媒介宣传相关政策,正、反面故事的流布。作为苗族传统文化,虽然不能盲目的予以取缔或者对参与“踩花山”的群众进行年龄限制,但可以适当利用“踩花山”祭祀场和语境场进行相关法律法规的双语宣传。将违反《义务教育法》、 《计划生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人员的处境或流失学生,早婚早育的困难现状作为反面教材,在进行个人信息模糊化处理后利用广播或者山歌歌手在对山歌过程中予以宣传。与此同时,宣传一些苗族成功人士、知识改变命运的案例,提高广大群众对知识文化水平的重视度。

  在二十一世纪知识经济时代,中越边境地区的经济还处于相当滞后阶段,教育发展更是令人堪忧。经济文化的发展,边境地区的和平稳定与民族团结都离不开教育,仅靠当地镇府有限的财政资金支持,很难在几年内有扭转性变化,正如该镇某镇府工作人员所说: “尽管政府对学生流失现象非常重视,投入力量相当大,可以说是尽全力去做‘控辍保学’工作。这种现象对我们镇在 2020 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阻力相当大”。2020 年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短板在边境地区,具体到中越边境,短板在少数民族,苗族又是短板中的短板。只有把学生流失问题解决好,补全这块短板,不断提高中越边境少数民族的入学率和升学率,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的整理素质,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浅析中越边境苗族中学生流失原因及对策论文】相关文章:

外贸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及对策论文11-12

国有资产流失的原因及对策02-28

无形资产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对策经济论文01-06

玉米倒伏原因及对策分析的论文12-02

浅析软件出口规则及我国对策论文11-30

城管执法程序的困境及对策浅析论文03-08

浅析农村金融现状及对策论文11-26

乡镇企业改制中资产流失的成因及对策论文11-13

护理不良事件原因分析及对策优秀论文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