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9篇【实用】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9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 篇1
教案示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2.了解鲁滨孙在荒岛上的战胜困难、谋求生存的非凡经历,体会鲁滨孙敢于战胜困难的积极的生活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播放电影《鲁滨孙漂流记》片断。听说过这个故事吗?你还知道一些什么?
2.板书课题并解题。
二、初读课文
自读课文:
1.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本文写的是一位叫鲁滨孙的英国人,在一次航海中船翻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战胜种种困难,历尽磨难,生活了二十多年之久,最后终于获救回到英国的一件事。)
2.记下疑难问题。
三、深入理解课文
l.默读课文,思考:鲁滨孙漂流到荒岛,遇到了什么困难?他是怎么解决的?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2.同座交流。
3.全班交流。
(遇到困难:冷、饿、野人的`威胁。
解决办法:搭起帐篷、打猎捕鱼、养羊种麦。住所前空地插树桩,羊群分养,救下“星期五”为伴。
从中体会:鲁滨孙有智慧、很勇敢、不怕困难,有顽强斗争求生存的精神。)
4.朗读课文。(读出鲁滨孙当时的艰难和他在困难面前的勇敢。)
5.质疑、解疑。(随机解决,教师穿插背景知识及简介相关细节)
四、总结
1.鲁滨孙的经历给了我们什么启发?在学习和生活当中遇到困难时,你是怎样做的?应该怎样做?(启发联系实际谈)
2.你想详细了解鲁滨孙吗?可读一读原著。
语文教案 篇2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学理解体会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分别出自两人之口的不同含义。
2、掌握自学方法,能做到有效率地进行阅读。
二、教学重难点:
理解“别饿坏了那匹马”的不同含义。
三、教学时间:一课时
四、教学用具:小黑板
五、教学过程:
一、自学,完成以下要求:
1、初读,利用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扫除字词障碍。
2、再读,思考。
(1)找出有关提示时间的'词句,并根据这些给课文分段。
(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从此;有一次;这天傍晚;很久之后的一天。)
(分段:11;2-3;4-7;8-14)
(2)课文为何以“别饿坏了那匹马”为题?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意思一样吗?
(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两次)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课文以这个善意的谎言为题,寓意深刻,串起全文,展现了两个人物的性格。)
二、再读课文,体会人物性格。
1、你觉得文中的残疾青年和“我”各是什么样的性格?找出文中的有关语句读一读。
2、自由讨论,答案不强求统一。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设计:
1、朗读课文。
2、把下列词语补充完整。
( )( )忘返 身无( )( ) 片甲( )( ) ( )( )大吉
来之( )( ) ( )流不息 理直气( ) 同心( )力
( )武扬威 废( )忘食 千( )一发 调兵( )将
语文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并且会写4个生字。
2.朗读并背诵古诗。
3.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4.引导学生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中描写的情景,进行审美教育,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语和诗句的大意。
教学难点:读诗联想画面,感受诗歌清新自然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看图揭题
1.出示课件(课文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
2.小池美吗?美在哪里?(指导看图,用自己的话说说)
二、初读感知。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顺诗句。
2、同桌合作,试读课文。检查字音,纠正读错了字音。
3、指名两人组朗读汇报。
三、理解感悟。
1、看课文插图,说说你觉得池塘怎样?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2、交流自学。课堂讨论疑难词句,通过投影重点讲解泉眼、晴柔的意思。
(泉眼:泉水涌出的那个口子;晴:晴天;柔:柔和)
3、仔细观察图画,你看到了上面有什么?诗中是怎么写的?
引出诗句: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3.学生提问自学不能解决的字词,教师作简要解答。
4、简单讲述诗意。
5、全班齐读全诗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范读。
2.学生练读。(4人组内,一人朗读古诗,其余3人想象看到的画面。组内交流)
3.教师语言描述,激发学生想象。
初夏的早晨,阳光灿烂。我们来到一个幽静的小池边,只见水池中已经长出了一些嫩绿的荷叶,有的荷叶还没有完全展开,只是露出一个尖尖的小角;池里的泉眼正在悄悄地流动,池水非常清澈,倒映着浓密的树阴。这时候,飞来几只蜻蜓,有一只飞累了,落在尖尖的荷叶上休息。这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
4.引导学生带着这种感觉朗读。
5.朗读反馈。
6.练习背诵。
五、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认读。
2、小组合作,创造性认记字形。
3、观察字形:
廷:半包围结构,先写壬,再写建之。
4、师范写,学生书空。
5、引导学生口头组词。
6、描红,练写。
六、课外拓展
大自然的景色真美呀!大诗人看见了,把它写成了诗。那你们能不能把看到的美丽景色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写下来呢!
七、板书设计
小池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语文教案 篇4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本设计着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在尊重学生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欲望,由粗到精,由整体到局部,从人物形象到故事情节到艺术手法进行感知、感受、感悟,让学法在感受中明确,让语文素养在感悟中形成,让思维品质在探究中提升。
〖教学步骤
观看《铁道游击队》导入:
在富饶的齐鲁大地上,在长长的铁路沿线,游击队员们以非凡的智慧和勇气打击了敌人,收获了胜利。在辽阔的冀中平原,在美丽的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洪流也锻造出许许多多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大家想认识他们吗?让我们──
一、走进芦花荡
1、听配乐朗读,初步感受芦花荡,将感受用“这是一片_____”的芦花荡说出来。
2、将《芦花荡》中写景物的句子找出来,并展开想象,感受美景。
二、感受人和事情
1、粗略感知:
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请自由细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一份屈辱的亡国痛。
2、重点探究:
⑴ 用“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__________”说话,重点探究人物的性格内涵。
可以有如下结论: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爱国抗日的热情、老当益壮的气概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具有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过于自信自尊上;
老头的英雄性格表现在他智勇双全的行为上。
⑵ 用“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_____________”“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__________”的句式说话,重点探究事件发生的过程与意义。
可以有如下结论: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路途的危险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交通工具的简陋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军密集的`火力上;
护送的惊心动魄表现在敌我势力的悬殊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设下的圈套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敌人的愚蠢上钩上;
复仇的酣畅淋漓表现在老头痛打敌人上。
⑶ 依照上面的格式,用“深沉的爱国情表现在________”“屈辱的亡国痛表现在________”的句式发现说话。
三、探究诗性美
《芦花荡》是孙犁“诗体小说”的代表作之一,读之有一种如诗如画的感觉,下面我们来探究一下文章的“诗性美”。
讨论交流,明确:
1、轻缓的节奏:
孙犁的小说一般不具有紧张曲折的故事情节,他着力展示的是人情美,而不力图以情节取胜。《芦花荡》就是这样,讲的是一位老人护送两个小女“战士”,又为她们负伤报仇的故事,全文几乎没有明显的情节高潮,一切都在柔美的芦花荡里缓缓的进行,就像那脉脉的流水一样。
2、白描的手法:
写人不以外形为主,而是注重神似。往往抓住事物的传神之处,突出重点,通过简洁的,最有特征性的语言和行动描写,点出人物的神韵,展现他们的精神世界。本文在刻画主人公──协助我军的“老头子”就体现出了这点。他“只穿一条蓝色的破旧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手里拿着一根竹篙”,像是“老了的鱼鹰”,这是形貌的描写。紧接着以“短短的花白胡子”和“尖利明亮的眼睛”点出老人矍铄干练的内在气质。在战斗中,又以“觉得自己的手脚顿时失去了力量”,“叹了一口气”,“像连珠箭”,“射穿了老头子的心”等几处心理描写,展现了老人的自尊。而人物的几句精简的语言描写,如“等明天我叫他们十个人流血’’和“等到明天,你们看吧”,就把老人的自信自强、爱憎分明的性格表现得生动而深刻。着墨不多却直指人物的灵魂精神,却反映人物的人性美和灵魂美。
3、诗意的意境:
作者追求作品中诗的情调,诗的感情。本文中的景物描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月明风清”、“一片苇叶”、“稻米和肥鱼的香味”“飒飒的风响”等情境和语言的选择,就连写战斗,也不忘那“莲蓬的清香”等美的意象的选择。景物的描写是为展现情感的,即古人所说的“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而使作品的情与景都饱含着诗意,展现出作者对美好的事物和光明的人生、以及优雅的人情的向往和追求,对罪恶、丑陋、陈旧和黯淡的事物的厌弃。
4、清新的语言:
本文语言的特色是凝炼、含蓄、优美、生动、富于色彩美和音响效果。课文的第一段,写苇塘、星光和水鸟,都是那么的轻婉柔美,把读者带到一个清新的语境中。“悠悠”“弯弯”“飒飒”“溜溜”等叠音词的运用,给人以轻缓的节奏美感。“风清月明”“清爽”“悠闲”“丝绒”“清香”等词语也给人以舒适、光亮的情感体验,使文章清丽自然,含蓄隽永,柔婉秀美,富于抒情性。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让学生自主阅读、自由选择、自由活动,给文章配乐、配图、配画外音、配诗,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
〖教学步骤
一、沸扬扬读,整体感知
二、配乐朗读
教师出示《春江花月夜》《平湖秋月》《高山流水》《鱼舟唱晚》《十面埋伏》等经典国乐,要求根据文字与内容选择朗读时的背景音乐。
明确:读文中景物描写时宜选配《平湖秋月》,而朗读“老头抓鬼子”的内容宜配《十面埋伏》。
三、使用学生选择的背景音乐,指名朗读1~8段
要求给这段内容配一幅插图。
明确:可以是美丽的芦花荡为背景,一个干瘦的老头在荷花淀里撑着船。
四、分组读老头护送女孩子挂花的内容(9~54段)
想象老头没完成任务时的心理活动,给老头和二曼配上独白式的话外音。
活动设计一:
一学生读课文:一声一声像连珠箭,射穿老头子的心。
一学生配画外音:多可爱的两个孩子,都怪我,怎么这次就不小心点呢?该怎么向部队交代呢?平日可是在大家面前夸过海口的,这张老脸往哪搁去?
活动设计二:
一学生读课文: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一学生配画外音:这位老同志昨天说的活可不是放空炮,别看他这么大年纪,真是老英雄呢!你看他,面对十几个鬼子,毫不畏惧。想不到他足智多谋,原来把一大捆莲蓬放在船头,自己有滋有味剥着莲蓬吃,是在引诱鬼子。他驾船的本领神了,好像牵着鬼子的鼻子在转。鬼子在水里转来转去怎么会不敢动弹了呢?怎么一股一股血水冒上来呢?老同志还没动手,鬼子怎么就流血了呢?定然是水下设了什么机关,他真有点子。原来他真有他的本事,不用枪,一个人就能对付十几个鬼子,叫鬼子只有挨打的份,没有还手的力。老英雄砸得好,狠狠砸!叫他们头破血流。大菱的仇算是报了,回去告诉大菱,让她知道这英雄的故事,让她早日养好伤,向老英雄学习,打败日本鬼子。
五、师范读老头抓敌的部分(55~63)
感受作者字里行间对老头的情感,以“老头的形象”为主题,给前面的插图提上一首诗。
语文教案 篇5
一、导入
1、小朋友,你们还认识他吗?他是谁?
2、师述:对,他就是英国著名科学家达尔文,有一次,达尔文乘船到太平洋中的一个小岛上考察,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这个问题有趣在哪儿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19、有趣的发现。下面就让我们跟着达一起乘船到小岛上去考察一番吧。
好不好?
二、指导朗读2-3
第2自然段
1、 好,我们出发吧,来到小岛上了,小朋友们,你们看到了些什么呀?
可能:⑴(出示:他看到岛上的昆虫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感到很奇怪。)
⑵你们刚才看到的蝴蝶和蚂蚁都是昆虫,,小朋友,再请你们仔细看一看,你们发现岛上的昆虫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再出示)
2、这岛上的昆虫可真有意思,要么翅膀特别大,要么就没有翅膀,小朋友,看到这些,你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3、达和小朋友一样,看到这么奇怪的事情,他心中也有很多的问号,谁愿意来读好这句话。(自由-指名-齐)
小手不是很多,先自己读读看。
谁愿意来 达尔文心中有很多的问题,想一想,应该怎么读?
你读得真好,谁愿意和他比比看。
读得真好,而且,老师从你好奇的表情中也感觉到了。学着他的样子,我们一起读一遍。
4、读的真棒,那么,遇到这些奇怪的.事情,小朋友,你们想搞清楚吗?你们会怎么办呀?
第3自然段
1、 达尔文他是怎么解决的呢?他找到答案了吗?请小朋友自由读读第3自然段。
2、他找到答案了吗?(找到了)他找到了什么答案呢?请小朋友再读读这一自然段,找找答案看?
3、你也找对了,我们看课文中是怎么说的(出示:原来消失了),请小朋友读读这段话,想一想,同桌讨论讨论,课文写了哪几种昆虫?
⑴同桌讨论好了,课文写了那几种昆虫呢?(指名交流板帖)
⑵你们说得很对,课文写了三种昆虫
4、那么,当大风吹来的时候,这三种不同的昆虫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请小朋友再读读这段话,认真想一想。
(交流板书:不会淹死 也能生存 逐渐消失)
5、原来,当大风刮过来的时候,这三种不同的昆虫会出现不同的情况,下面请你挑选一种你想做的昆虫,表演一下当大风吹来的时候你的表现,等会儿让其他小朋友来猜一猜,你表演的是哪种昆虫,可以站起来加点动作。
⑴好,大风来了(自由表演指名上台表演猜找课文中句子练习朗读)
⑵随机指导
语文教案 篇6
【学习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重点】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春晓》
【课时目标】
1、认识前面6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春晓》,背诵《春晓》。
3、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通过这一单元课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许多有关春天的知识。谁愿意把自己所知道的春天和大家交流一下?
(意在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活学生对春天的感受,为进一步理解春天作铺垫。)
2、师:柳绿花红、莺歌燕舞、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春天不仅我们喜欢,许多古代的诗人也很喜欢,他们还写下一首首诗赞美春天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板书课题,齐读。
学习“古、诗、首”3个字。
二、学习《春晓》
出示整首诗。
1、读通:
⑴ 师:这首诗是1000多年前的唐朝大诗人孟浩然写的'。
(齐读诗题)
很多同学都会背这首诗,请大家看拼音,认真读一读,呆会儿我们来比赛背诗,看谁能把每个字音背准。
(教学应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较大限度地调动学习自主性。)
⑵ 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诗。
⑶ 指名背诵。
⑷ 认记汉字:
(指名读准词──交流识记加横线字的方法──组词,猜字义)
春眠、春晓、处处、闻啼鸟
2、理解感悟:
⑴ 由理解“春晓”引入,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天早晨的景色,读读第一句。(也可做做动作帮助理解)
⑵ 请同学们再把这首诗读一遍,看看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哪些地方看不懂。
⑶ 交流讨论学习:
① 这首诗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
(鸟、风雨、花)
② 春天,鸟儿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理解“处处”“闻”“啼”)
播放一段鸟儿鸣叫的录音。耳听鸣叫声,想象鸟儿飞翔的画面,读好第二句。
(体会春天所带给人的美好、愉悦)
③ 诗中所描写的花怎样?
(理解“知多少”,也可画画帮助理解)
这花与风雨之间有什么关系?
花落了这么多,你有什么想法?
(很可惜、很美)把你体会的情感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3、吟诵:
① 通过这首诗的学习,你又知道春天是怎样的?
② 朗读全诗,背诵。
三、再现生字,指导写字“古、声、多、处”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乡村生活的美好及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2.学习作者通过描写最普通的景物来抒发情感的表达方式。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好词佳句。
教具准备:
优美轻柔的乐曲。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随着作者来到了乡村人家,谁能说说乡人家的哪处景物给你印象最深?
依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瓜藤攀檐鲜花轮绽雨后春笋
鸡鸭觅食院落晚餐织娘催眠
二、研读品味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你喜欢的一处乡村风景美美地读读,并说说喜欢理由。
2、读时划出你认为最能体现乡下人家迷人。独特的语句并做上记号,在旁边写上自己的感受,在脑海勾画美丽的画面。
3、全班交流
(生交流过程中,师适时点拨,提示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美,并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他学生通过“评读”的方式来参与学习。)
4、请用心去朗读,把乡村的可爱美景读出来。
(再请学生读一读,其它学生评读:他读得怎么样?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还能比他读得更好吗?
(说明:以上教学环节的设计只是一个预设,实际教学中,应以学生的发言为主线,教师的点拨、指导适当地穿插其中,不可越俎代庖,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三、整理回顾
1.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发现无论在屋前、院子里还是小河里,无论在春天,夏天还是秋天,乡下人家的确具有它独特、自然的美,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节,现在,你一定会有更深刻的.感受。
2、师生齐读最后一节。
(齐读。指名读。配乐)
3、讨论探究:“独特,迷人”什么意思?那怎么理解?它在文中什么作用?
4、请选自己喜欢的一处景象配乐朗诵,在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
四、激发兴趣
1.读了这篇课文,你是否感觉到了农村生活的诗情画意?让我们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活动吧!
2.读一读书上的提示,然后分组商量一下自己的小组准备怎样开展这次活动(如乡村图片展、收集国内外农村生活资料、乡村诗歌朗诵比赛等等)
3.各组交流,汇报自己小组开展活动的计划。
4.教师统筹安排,确定活动日程。
语文教案 篇8
知识与技能与难点
1、课内文言文阅读
2.课外文言文阅读
教学重点
1. 学过的虚词的用法:之 其 而
实词:故
实词:
实词有实在意义,能够单独充当句子成分一般能单独回答问题。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在文言文中,实词是大量的,掌握较多的文言实词,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关键。学习文言实词,应特别注意它在语法上的三个主要特点:一是一词多义,二是词义的古今变化,三是词性的活用。
虚词:
没有完整的词汇意义,但有语法意义或功能意义的词。汉语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象声词
虚词是不能单独充当句法成分的词,有连接或附着各类实词的语法意义。
2.课内文言文详练
3.课外文言文拓展
参考资料 《中学语文教材全解》
教学方法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教研组长(签字) 校长(签字)
文言文
一:常见虚词的.运用
(一)之
1. 用作代词
可以代人、代物、代事。代人多是第三人称。译为“他”(他们)、“它”(它们)。例: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义,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马说》)
2. 用作助词
(一)结构助词,定语的标志。用在定语和中心语(名词)之间,可译为“的”,有的可不译。例: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二)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用在被提前的宾语之后,动词谓语或介词之前,译时应省去。 例:宋何罪之有?(《公输》)
(三)结构助词。当主谓短语在句中作为主语、宾语或一个分句时,“之”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译时可省去。例: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爱莲说》)
(四)音节助词。用在形容词、副词或某些动词的末尾,或用在三个字之间,使之凑成四个字,只起调整音节的作用,无义,译时应省去。例:顷之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3. 用作动词
可译为“去、往、到”。例: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二)其
1. 第三人称代词,相当于“他”(们)、“她(们)”、“它(们)”。例:妻跪问其故。(《乐阳子妻》)
2. 活用为第一人称。相当于“我(的)”、“自己(的)”。例:并自为其名。(《伤仲永》)
3. 在句中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其真无马邪?(《马说》)
4. 指示代词,相当于“那” “这”之类的词。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5 .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例: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为学》)
(三)而
1. 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有时可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十则)
2. 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并且”、“就”,有时可不译。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3. 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十则)
4. 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拔山倒树而来(《幼时记趣》)
5.代词,可译为“你”,“你的”。例:而翁知我。(《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四)故
1. 旧的,原来的。例:温故而知新(《论语》十则) / 两狼之并驱如故。 《狼》)
2. 特意。例: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见蔡桓公》)
3. 原因,缘故。例:公问其故。(《曹刿论战》)
4. 所以,因此。例: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课内文言文 <<幼时记趣>>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明察秋毫( ) (2)必细察其纹理( )
(3)故时有物外之趣( ) (4)私你作群鹤舞空( )
(5)项为之强( ) (6)又留蚊于素帐中( )
(7)作青云白鹤观( ) (8)果如鹤唳云端( )
(9)凹者为壑( ) (10)盖一癞蛤蟆也( )
2. 、一词多义。
(1)之:物外之趣( )(2)其:必细察其纹理( )
心之所向( ) 使其冲烟飞鸣( )
昂首观之( ) 常蹲其身 ( )
项为之强( ) 神游其中 ( )
观之正浓( )
驱之别院( )
(3)为:项为之强( )(4)以:徐喷以烟 (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以虫草为林( )
以虫蚁为兽( )
(5)而:拔山倒树而来( )(6)时:余忆童稚时( )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 时常有物外之趣( )
(7)察:明察秋毫( ) (8)神:神游其中( )
必细察其纹理( ) 神定( )
3、句子翻译。
(1)故时有物外之趣。
(2)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3)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4)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
(5)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
(6)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7)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8)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三:课外文言文拓展训练
师旷论学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何不炳烛乎?”
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①恐已暮矣( ) ②盲臣安敢戏其君乎( )
③臣闻之( ) ④善哉( )
2、下列句子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臣闻之 B、如日出之光
C、驱之别院 D、学而时习之
3、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4、这则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课后反思
本次课后作业 背诵所学知识 《幼时记趣》虚词
学生对本次课评价:
A+(105):老师备课特别充分,讲课特别生动,上课特别有效。
A(99):老师备课很充分,讲课很生动,上课很有效。
B(80):老师备课比较充分,讲课比较生动,上课比较有效。
C(50):老师备课一般,讲课一般,上课一般。
D(0):老师备课混乱,讲课水平低,上课没有效。
学生签字:
教师评定:
1. 学生上次作业评价:
2. 学生本次上课情况评价:
教师签字:
语文教案 篇9
一、教材简说
把部分当整体,“管中窥豹”“一叶障目,不见泰山”,这种看问题的方法是错误的,但我们在生活中却常常犯这样的错误。比如学艺,常会有这样的感觉,刚接触时,自我感觉特别好,以为自己会了,待到用时,方才明白,山外有山,学无止境。这无异于“坐井观天”啊。
《坐井观天》这则寓言,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文章通过青蛙和小鸟对天的大小的争论,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看问题、认识事物,站得要高,看得要全面,不能像青蛙那样犯了错误还自以为是。这一寓意,对于低年级的小朋友来说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因为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
二、学习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8个字。
2能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3发挥想象,初步理解寓意。
教学流程:
第一个课时
一、导入:
今天,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故事,名字叫:坐井观天。(板书课题,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指导同学们通过观察插图一,了解“井沿”指的是什么地方,认识“沿”
2、指导同学们自读故事,注意把生字读准,了解故事大概内容。
3、指名说说自已读了文章后知道了什么。
4、让同学们了解“无边无际”的意思,认识“际”
5、通过分析“信”的字形特点,认识“信”。
6、同桌互相交流对生字的认识。
三、指导写字。
先让同学们“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特点?写时应特别注意什么?再让同学们“说”:它们都是左右结构,都是“左窄右宽”。写“沿”时,注意右上方与“几”不同;写“际”时,注意双耳旁是两笔完成的,“耳朵”要写得高而窄。指导“还”的笔顺规则,先写“不”,再写“辶”。再让同学们观察字的结构特点,独立描红、临写最后通过课后的“读读抄抄”巩固所认的字和所写的字。
第二个课时
一、导入;
复习生字后继续学习。
二、朗读感悟
1图文结合,以读带讲,了解青蛙和小鸟所处的不同位置。可以设计如下口头填空:
青蛙坐在(),小鸟落在()。
2自读第二至七自然段,用不同的符号,分别画出讲青蛙和小鸟对天的不同看法的句子。找出文中小鸟和青蛙的三次对话。看插图练读第一次对话。
3感悟第二次对话。
(1)通过学习第二次对话,让同学们说说读懂了什么。
(2)引导同学们思考:青蛙和小鸟为什么有不同的看法?
(3)围绕这个问题自由读课文,想想再回答。
(4)用“因为……所以……”谈谈自己的理解。
(5)带同学们体验:走出教室,说说你看到的天有多大?用纸卷成纸筒再去看天,看到的天有多大?
4比赛朗读小鸟认为“天大”的句子和青蛙认为“天小”的句子,看谁读得好。老师指导朗读青蛙和小鸟的话。
青蛙的话用自信、傲慢的语气;小鸟的话用劝告、诚恳的语气。
5感悟第三次对话。
(1)自由读第三次对话,边读边想:小鸟和青蛙都是笑着说的,他俩的笑各有什么含义?
(2)小组合作学习。先分角色朗读,再讨论上面的问题。
(3)朗读对话,读出适当的语气。
朗读提示:青蛙的话要读出傲慢、自信的语气,表现出自以为是的心理状态;小鸟的话要读出耐心地摆事实、讲道理的语气,表现出实事求是的诚恳态度。
6分角色朗读。
(三)实践活动
1、小组合作,续编第四次对话:青蛙如果真的跳出井口,他会看到什么,会说些什么?同学们分小组合作学习,续编第四次对话,并分角色读一读。
2查查资料或者向别人请教,看看地球、太阳和月亮谁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语文教案(精选)12-01
语文教案【精选】01-07
语文古诗教案09-22
语文小学教案10-21
语文教案【精选】09-06
语文教案[精选]01-24
经典语文教案05-27
语文教案【经典】12-30
语文教案(经典)02-26
语文教案(精选)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