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

时间:2025-05-12 08:03:20 教案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有可能用到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1

  《难忘的泼水节》

  第一课时:

  〖教法学法〗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会认“凤”等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傣族人民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的幸福和快乐。

  〖重点难点〗认读生字、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学习过程〗

  一、谈话导入

  每年清明节前后,傣族人民都要迎来他们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泼水节。节日那天,傣家人身穿节日的盛装,敲着象牙鼓,划着龙船来到聚集地,他们一手端着盛满清水的银碗,一手拿着柏树枝蘸了水向人们泼洒,为人们祝福。大家都沉溺在欢乐和幸福之中。

  今天,俺们课文中描述的泼水节,却是一次与众不同的、令傣族人民世代不能忘怀的泼水节。他到底特殊在哪里呢?俺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初读、读通课文

  1、采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可以大声读,和同桌一起读,也可以离开座位找自身的伙伴读。

  (要求读准字音,不加字漏字)

  2、指名读。

  (其他同学做文明听众,注意他的字音读准没有,若你听到有不准的,你起来教一教他)

  三、再读、理解课文

  1、再次自读课文,边读边想,为什么这次泼水节是一次难忘的泼水节?

  2、同学讨论交流。

  (因为敬爱的周总理和他们一起过泼水节)

  3、学习第三段,带着问题朗读:

  ⑴自由读第三段。

  ⑵你能用自身的话向大家描述一下人们欢迎周总理的情景吗?

  ⑶理解“四面八方”“从四面八方赶来”说明了什么?

  ⑷指导朗读,你能把这热闹的局面读出来吗?

  4、看图,理解第四段:

  傣族人民都因为能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而笑容满面。也鼓励同学笑容满面的来读这一段。

  5、朗读体会第五段。

  6、启发想象,进行说话训练:

  周总理把水泼到老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青年人身上,祝愿他们──

  周总理把水泼到小朋友们身上,祝愿他们──

  四、教师小结,安排作业

  请同学们课后有感情的朗读6~8段,下一节课俺们进行朗读擂台赛。

  傣族人民高兴(和周总理一起过泼水节)

  准备工作:周总理的样貌、神态

  泼水的过程

  第二课时

  〖教法学法〗

  自主合作学习教师引导。

  〖学习目标〗

  1、学写本课12个生字。

  2、对周总理和人民心连心有一定的.认知。对傣族人民的泼水节有初步感受。

  〖重点难点〗正确书写生字,感知课文。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学习过程〗

  一、复习导入

  1、用开火车、抽读、猜谜等游戏方式复习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向你的同桌说说为什么1961年的泼水节是令人难忘的。

  二、课文延伸

  1、俺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身的民族风情。哪位同学能向俺们介绍一下你知道的少数民族的民族风情。

  2、同学介绍。

  (同学知道的可能不多,教师可以引导着介绍几种)

  3、交流阅读体会。

  三、识字、写字

  1、识字:

  ⑴出示要求认知的和要求会写的生字,让同学想方法记住字型。

  ⑵指名同学向大家介绍记字方法。

  ⑶用组词的方法,协助理解字义。

  2、写字:

  ⑴让同学仔细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并说说哪些字容易写错,哪些字不容易写好。

  ⑵老师有重点的进行范写指导。

  ⑶同学书写,教师巡回指导。

  四、完成课后练习“俺会填”,鼓励同学积累自身喜欢的词句

  五、小结、作业设置

  把学会的生字组上词写一写。

  六、板书设计

  11、难忘的泼水节

  俺会读(出示生字词)

  俺会写(重点指导容易出错的)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2

  《寒号鸟》

  [教学要求]

  一、引导学生正确地评判故事中的角色,从寒号鸟可悲的下场,懂得只顾眼前,得过且过是不行的,应该像喜鹊那样看得远。着眼未来,从现在做起。

  二、学习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能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能续编、改编故事}。深入领会课文内客,发展儿童创造性。

  三、继续培养儿童的自学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及分角色朗读课文。

  [课时按排]一课时。

  导入。激发学习兴趣。自学课文。交流、检查自学情况。读讲课文。创造性复述(续编、新编故事)补充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引起学习兴趣。

  这一课,李老师给你们讲一个民间故事。很早以前,很远的一座高山脚下,有一堵石崖。如果在冬天的夜晚从山脚下经过,你会听到从石崖里传来的小鸟的哭叫的声音:哆罗罗,哆罗罗,所以人民就给这小鸟取了个名字,叫寒号鸟。(板书课题)“号”

  是个多音字,在这里表示哭叫,读第二声hao,例如“号叫”、“号哭”,课文上的“哀号”都读第二声。啊,这名字多么难听,但又怪可怜的。

  寒号鸟为什么在严寒的夜晚号哭呢?我们可以去问问它的邻居喜鹊。喜鹊就住在寒号鸟对面的大杨树上。(作图)

  二、自学课文,初步了解课文。

  这是个很有趣的民间故事。现在请你们自己读课文。看你们自己能看懂多少?有什么不懂的,一遍看不懂,可以再看一遍,然后同座的交流,谈谈你怎么自学的。

  学生自学。

  同座交流。

  三、检查自学情况。

  大家读了课文知道了什么?也可以说说我是怎么自学的,注意了什么问题,还可以说说读了以后的感想。

  (从自学的内容、方法和顺序上加以引导。)

  四、利用反馈,引导掌握下列内容。

  ①了解大意。

  ②弄清时间顺序。

  ③注意对比的特点。

  五、读讲课文。

  1.分段。

  出示句子。

  几阵秋风,树叶落尽,冬天快要到了。

  冬天说到就到,寒风呼呼地刮着。

  寒冬腊月,大雪纷飞,漫山遍野一片白色。北风像狮子那样狂吼。

  概括成:开头

  冬天快到

  冬天到了

  寒冬腊月

  2.着重理解喜鹊看得远,为了将来,早作准备。。

  “几阵秋风……”哪一个字告诉我们冬天快要到了?(尽)

  “冬天说到就到……”从哪儿告诉我们天气冷了?(写了寒风)用了两个词,一个模拟声音的“呼呼地”,一个表示动作的“刮”,就不是秋风习习地吹着“寒风腊月……”同样写风,怎么写,告诉我们天气更冷了,打了一个比喻“像狮子一样狂吼”。

  现在把这些描写天气的句子读读。刚才提示的词儿要突出一些。

  提示、指点:同样写天气,用词很讲究,再例如课文中同样写太阳暖和就有“太阳暖和”、“大好晴天”、“太阳暖烘烘”、“太阳普照大地”。

  冬天来了,寒风这么冷;寒冬腊月,北风这么大。这些在冬天还没有来到的时候,喜鹊有没有想到,从哪儿知道?(准备过冬)对,当冬天还没有到,喜鹊就想到冬矢,它想得远,做得早,从哪儿可以看出它这样想得远,很对,这样做很好?(温暖、熟睡)

  你们说喜鹊傻不傻?

  3.指导朗读。

  真正傻的是谁?现在读他们的对话。

  男女声轮读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

  指导喜鹊的话。

  喜鹊热心帮助,语气诚恳。“寒号鸟,别睡觉,大好晴天,赶快垒巢。”

  喜鹊第二次劝寒号鸟,讲出了现在不垒巢的危害,语气加重。“趁天晴,快垒巢,现在懒惰,将来糟糕。”

  如果用“今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用“从小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指点:从喜鹊说的话,更看出喜鹊看得远。

  指导寒号鸟的话。

  寒号鸟有没有接受劝告?为什么不垒窝?在冬天来到的.夜晚,冻得受不了,说第二天就垒窝,到了第二天为什么又不垒窝?谁来做填充。

  只看___________,不看___________。

  只顾___________,不顾___________。

  这就可以用一个什么词来概括?

  “得过且过”(过得去就过去,过一天是一天。)

  “得过且过”的人往往是目光短浅,鼠目寸光。

  读寒号鸟的话把它的糊涂、懒惰读出来。

  指导读寒号鸟的两段独白。

  内容一样,读起来语气语调是不是一样?

  示范。各自练习。

  指名读。

  第一次是“悲哀”,表示难过。

  第二次是“最后的哀号”奄奄一息。

  4.朗读全文。

  小组分角色读。

  指名分角色读。(集体读叙述的话,)

  六、创造性复述。

  1.故事续编。

  寒号鸟终于在一个严寒的夜晚冻死了。第二天喜鹊叫唤他,你们想当时是怎样的情景,谁能把故事继续说下去。

  (叫唤、看望、叹息)

  在喜鹊的话中,启发用上“如果”“假如”“倘若”。

  2.故事新编。

  寒号鸟怎么就不会死,现在我们就编一个让寒号鸟不会冻死的故事。利用原有提纲。

  开头

  冬天快到不听劝告

  冬天到了听劝告

  寒冬腊月快活地活着

  同座准备。

  指名复述(带饰头表演)。

  这样的寒号鸟,可以给它改个什么名字?(知过鸟、寒喜鸟、寒乐鸟等等)

  七、补充教学《明日》。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凡事适时做,(及时)

  明日不待我。

  万事待明日,

  明日能几何?(能有多少个)

  八、小结.

  学了这个民间故事,我们懂得了不能像寒号鸟得过且过,而要像喜鹊,看得远,做得早。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3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1个生字。会认7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新型大桥的神奇,激发学生努力学习、勇于创新、乐于发明的兴趣与愿望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愿望。

  课前准备

  1、生字卡片、朗读录音磁带。

  2、汽车在潜水桥上行驶的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一、激趣导入新课

  借助图画或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赏兰兰过桥的片断,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板书课题:兰兰过桥

  二、初读课文,引导思考

  1、师:我想:好多同学都过过桥,而兰兰过的桥跟我们过的可不一样。究竟哪点不一样呢?我们读了课文就会知道。

  2、学生小声读课文。

  要求:

  (1)画出文中的生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把自己认为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想一想,兰兰过了哪几座桥?

  3、检查认读生字的情况。

  出示生字卡片,用指名读、集体读、开火车读等形式,检查学习生字、生词的情况

  4、回答“兰兰过了哪几座桥?”(潜水桥和塑料桥)

  三、师:好。让我们先来过一过潜水桥

  1、清大家先找到写“潜水桥”的段落,认真地读一读。想想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

  2、再读一读,让我们像兰兰那样过一过这座桥,体会体会走在这座桥上的感受。

  四、检查学生自读的.情况

  师:谁能说说这座桥与我们平常过的桥有什么不同?(实际上是说“潜水桥”的特点)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引导学生归纳“潜水桥”的特点:

  1、架在水面上。

  2、用玻璃砖造的。

  3、像一座长长的透明的房子。

  师:说说你走过这座桥的感受好吗?

  学生可以说课文中兰兰的感受(鱼在周围游,船在桥顶上驶来驶去),也可以说自己通过想象的感受。

  五、师:这座特别的“潜水桥”我们已经走过了。现在,我们把这座桥的生字学会好吗?学习生字

  出示生字:兰桥座特结实

  1、说说你们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让学生交流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教师加以肯定。

  2、这几个生字中哪个最不好写?

  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教师进行书写指导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的一部分

  课堂订正。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识记生字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走过了“潜水桥”。这节课我们走一走兰兰过的另一座桥,好不好?

  二、学习“塑料桥”这一部分的内容

  1、提示学习方法。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有了过“潜水桥”的经验。大家回忆回忆“潜水桥”是怎么过的?

  (1)找出这座桥的特点(与平常的桥不一样的地方)。

  (2)说说我们走在这座桥上的感受。

  2、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在教师的引导下找出“塑料桥”的特点:

  轻巧,便于携带,塑料做成,空气做填充材料。

  (2)说说走在上面的感觉。

  “又平又稳”。学生说出自己想象出来的感觉也可以。

  4、走过了两座神奇的桥,你有什么想法?

  让学生畅所欲言,激发他们创造的愿望,对他们合理的新想法要热情鼓励。如果有时间,可让学生把自己的设计画下来,再相互交流。

  三、书写本课余下的生字

  出示生字:顶野取提术

  1、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这几个生字

  让学生交流自己记住生字的方法,教师加以肯定。

  2、这几个生字中哪个最不好写?

  根据多数学生的意见教师进行书写指导

  提示:“野”左边的“里”字,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取”左边的“耳”字,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完成课后练习第2题余下的部分

  五、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用“顶、提、特、轻、奇”口头组词语

  六、完成课后练习第4题

  比较句子,让学生说体会。(第二句比第一句具体、形象)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4

  《一片树叶》

  教学目标:

  1、认读16个生字,规范地书写9个生字。

  2、通过朗读课文使学生明白应该怎样爱护树木,懂得“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3、表演课文,续编故事。

  教学过程:

  一、引趣激情

  1、学生看图,听故事,你听懂了什么?

  2、指名说,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自由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和课文中的生字、生词交朋友。

  注意:读准字音,标出自然顺序。

  2、检查生词。

  3、练读课文

  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大意,解决生字困难的基础上,让他们分小组来接读课文,尽量做到正确、流利。

  三、合作释疑

  1、读文质疑

  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用小句号标出来。

  2、合作探究

  四我小组探讨交流问题。

  3、汇报交流

  ①老师适时提问:小免子、小猴、小熊喜爱小椿树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小椿树为什么还是被他们搞得“一片叶子也不剩了”?

  ②指导朗读

  ③根据学生回答得出结论:他们的.认识与行动不统一。从而明白“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

  四、赛读课文,表演课文

  1、分小组,分角色练习朗读;

  2、两轮比赛、评议;

  3、小组练习表演,启发学生看图想像每个小动物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做了什么?小椿树会想什么?怎样痛苦?

  4、两组表演,评议。

  五、续编故事,深化认识

  1、思考:小动物回来看见小椿树一片叶子也不剩了会说什么?想什么做什么?

  2、学生自己想像,组织语言。

  3、指导交流。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5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13个生字。认识8个字。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动脑筋想一想,试一试,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3、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懂得“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这句话的意思。

  教学难点: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教学准备:课文插图的放大挂图、动物头饰,生字生词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教学目标:

  掌握生字新词。

  重点难点:读准字音。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童话故事,同学们一定会觉得很有趣。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重点解决生字的读音,大致了解故事的内容

  1、学生自由小声读课文一、二遍,要求目视双行,读准生字的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2、分段指名读课文

  3、把生字带入课文中去读,直到读熟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指导书写生字,分析记忆字形

  1、重点指导以下几个生字的字形和书写。

  匹:共4画,笔顺是________

  事:共8画,笔顺是________

  然:共12画,笔顺是________

  “愿、半、袋、挡、如、道”等字,可启发学生利用学过的偏旁和熟字分析记忆字形。

  麦:上下结构,上边是青字头,下边是折文“夂”,不要写成反文“攵”。

  突:上边是穴字头,下边是大字加一点“犬”,不要写丢最后一点。

  2、练习写字。

  四、作业

  1、用“麦、步、然、意、连”口头组词,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2、熟读课文。

  第二、三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

  教学目标: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重点难点:为什么说“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用字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

  2、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让学生说说老马和小马住的地方。理解“马棚”(养马的地方)、“一匹”等词。

  2、先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再分角色读

  思考:从老马和小马的对话中你知道了什么?

  3、选择几个重点词语加以指导,并结合指导朗读。

  三、自由读第三至六自然段

  思考:小马驮着麦子到磨坊去,遇到了什么困难?它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在阅读中找出有关词句,做上记号。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2、指名汇报。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四、学习第七自然段

  思考:小马的妈妈是怎么说的'?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你从它的话中懂得了什么?

  1、指名读,找出小马妈妈说的话。

  2、联系上下文稿理解这句话的意思。

  五、指名读第八自然段

  思考:小马是怎么过河的?过了河它有怎样的感受?

  1、把写小马感受的话找出来。

  2、小马的这种感受是怎么得来的?读有关句子。

  小结:这是小马自己试着过了河才知道的。因为小马既不像老牛那样高大,也不像松鼠那样矮小。

  六、总结全文

  抓住老马的话,让学生联系全文理解,各抒已见;让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动脑筋,要去试一试才行。

  七、作业

  回家后把《小马过河》的故事给家里人听。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6

  《画风》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2、通过学习,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与合作精神。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

  动手摸不着,用眼看不到,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这是什么?

  谜底:风

  2、板书:风。

  3、那谁会画风呢?想不想展示一下画风的身手?(想)好,那俺们这节课就请同学们来展示自身画风的身手。

  4、板书: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首先,俺们来展示一下你们自同学字的身手。看看你们能把这一课的生字读出来吗?

  ⑴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⑵出示卡片,全班齐读生字。

  ⑶开火车读,在就个别字组词。

  ⑷做个小游戏。

  ⑸指导字“陈”的左耳旁由几笔写成?(二笔),笔划读成“横撇弯钩”;“艺”字的下半局部是由几笔写成?(一笔),笔划读成“横折弯钩”。

  2、过渡:

  看来,同学们的生字都掌握的不错。现在俺来检查你们的课文读懂了没有?请你说一说课文中的三个小朋友是怎样画风的?

  三、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1、先用笔画出你自身的答案。同桌讨论交流。(结合挂图)

  2、汇报:

  ⑴赵小艺:

  句子:“只见她在房子前面画了一根旗杆,旗子在空中飘着。”

  体会:因为有风时,风吹动旗子,旗子才会飘起来。所以画飘动的旗子,就画出了风。

  板书:旗子飘

  ⑵陈丹:

  句子:“只见她在大树旁边画了几棵弯弯的小树。”

  体会:风把小树吹弯了,弯弯的小树就表示有风。

  板书:小树弯

  ⑶宋涛:

  句子:“他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说‘下雨了,风把雨丝吹斜了’。”

  体会:斜斜的雨丝是因为有风吹。

  板书:雨丝斜

  ⑷赵小艺:

  句子:“风车在呼呼地转。”

  体会:风车转动是因为风吹,画出了转动的风车就表示有风。

  板书:风车转

  2、交流、讨论:

  通过对这三位小朋友画风的学习,说说你们喜欢他们吗?为什么?(三位小朋友善于观察生活,遇到问题善于动脑筋。)

  板书:敢想敢做,善于动脑。

  3、现在呀,俺们要来展示你们朗读课文的'水平。谁想来展示呢?

  ⑴个别读(分段朗读)

  ⑵分角色朗读课文(分小组朗读)

  4、刚才,同学们替课文当中的三个小朋友展示了画风。现在阿,老师想让你们也来展示一下你们自身是怎样画风的。不过,老师这一次要求你们展示的方法可有些特别,老师先不要你们说,也不要你们画,而是让你们把画风的方法想一想,再写下来。听明白了吗?

  例:泛着波纹的湖水,放风筝的小孩,人顶风向前走。

  四、小结

  风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俺们可以用不同形式把它画下来。希望同学们在生活中善于观察事物,遇到问题要善于动脑筋,要敢于创新,向文中的三个小朋友学习,做个人见人爱的好小朋友。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7

  《金色的玉米棒》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6个,会写其中的8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标出不认识的字。

  2、指名读课文,其余同学听,师生评议。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

  4、说一说课文中哪些字音要注意读准。

  二、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领读正音。

  2、重点指导下面几个字形的'书写。

  玉:“王”字加一点。

  粒:米+立

  粮:米+良

  3、教师示范书写。

  4、学生描红,再在田字格里书写。

  三、组词。

  玉()()()粒()()()

  粮()()()行()()()

  必()()()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16个,会写其中的8个。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本课生字的音、形、义。

  难点:理解内容。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磁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分段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动物和玉米的关系。

  二、朗读感悟

  1、理解学习课文第1自然段。

  2、师生共同评价。

  3、理解学习课文第4-10自然段,思考:

  (1)松鼠向小兔借到了什么?(一把干蘑菇)

  (2)松鸡向小兔借到了什么?(一碗豆子)

  (3)刺猬向小兔借到了什么?(几颗红枣)

  4、研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1)男女同学分别读前两个自然段,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2)思考:小兔为什么不借玉米棒子?

  三、总结全文。

  四、作业

  照样子写句子。

  例:冷冷的北风吹在脸上,像针扎一样。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案】相关文章:

二年级语文教育随笔12-07

二年级语文上册《语文园地一》教案09-29

二年级语文坐井观天教案04-30

二年级语文教育记录随笔06-23

小学二年级语文新教育随笔06-28

二年级语文教育教学随笔10-16

语文A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木兰从军》教案12-05

二年级安全教育教案07-28

教育教案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