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赠刘景文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赠刘景文教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赠刘景文教案1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写生字。
2、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结合图理解诗意。
2、教师相机点拨。
3、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教案2
学习目标:
1、会认菊、残、君、橙、橘、6个生字,会写首、刘、枝、记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我们先来一个实话实说好吗?一年四个季节里,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师:古代大诗人们也爱写诗赞美自己喜欢的季节。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读通诗文、感知诗意。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同桌相互听一听,看看他读得对吗?
3、反馈:
(1)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2)引出生字教学:菊残君橙橘
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读生字卡片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师帮助指正读中出现的问题。(赠与景是后鼻音,擎、残、犹、橙比较难读。)
三、反复朗读、尝试理解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擎雨盖 出示多媒体视频,引导学生想象荷花在夏季的样子和作用,指导观察搜集夏季荷花的图片,体会荷花此时的生机勃勃。 (2)荷尽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理解尽、擎雨盖)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女生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3)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4)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秋季丰收图)
出示图片
2、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3、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学生说诗意,悟诗情,教师板书:爱秋天。
4、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5、孩子们,你觉得作者写这首诗送给一个朋友,目的仅仅是为了赞美秋天的景色吗?(引导:秋天橙黄橘绿,收获的季节,菊花的傲霜,做人要有坚韧的'品格。)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
2、学生认读
3、让学生观察,说说书写时要注意什么。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教学反思:
传统的古诗文教学是字字落实,解释词句成了古诗文教学的主要任务,结果是把一篇篇充满着深刻意蕴、丰富情感和诗情画意的古诗文肢解得支离破碎。其实,古诗具有一诗一画的特点。一画,就是当初诱发诗人有所感的场景。我们学习古诗首先就要带领学生看到诗人所感的那个场景,才能由此进入诗意的境界,诱发学生的情感。在本次教学中,我不是让学生根据词语意思进行组合,而是借助音乐、图片,让孩子先在头脑中展开想象,浮现出相似的画面,顺应诗境的朦胧,再根据诗句中词语的提示,按照自己习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让孩子们进入了诗所描绘的景象之中。在此基础上,引导孩子们去看、去想、去说、去听、去悟。学生的思维在扩张,认知在深化,每个孩子眼中有画,心中有景,此时此刻他们的情感也在不断积淀、不断升华,对秋天的赞美之情自然溢于言表。
赠刘景文教案3
【教学要求】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重难点】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课时划分】两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会认6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许歌,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教具准备〗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苏东坡画像。
2、出示写着“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月饼盒。
3、了解苏东坡:
苏轼:宋代文学家,号东坡居士,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文俱出色。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他写的`诗。
4、出示教学挂图:
要求用上学过的词汇:
天高云淡、五谷丰登、瓜果飘香、春华秋实,秋收冬藏等。
5、导语:苏东坡是怎样用诗描绘这秋景呢?请自由朗读诗歌:赠刘景文。
二、学习生字
1、自由读诗,找出生字。
2、组词、读准字音:
赠送姓刘擎雨盖菊花残枝犹有君子必须橙色橘子
3、注音平舌音:
赠、残。
4、指导写字:
枝、记、刘,注意字的结构。
三、学习诗歌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听录音,画出朗读节奏:
赠/刘景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3、自由读,齐读后找出疑难之处。
4、学生讨论后教师点拨。
⑴出示荷叶田田图解诗句1:
荷花开放了,巨大如盖的荷叶消失了。
⑵出示菊花盛开与衰败图解诗句2:
菊花干枯了却还留在枝头,似乎在斗寒霜。
⑶ 导语:
荷尽菊残的时候还有什么呢?
⑷齐读3、4句诗:
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
诗意:
一年中最好的景色,是橙子金黄、橘子飘绿的时候。
5、朗读诗歌:
⑴这么优美、这么丰富的秋天给人带来什么?
(快乐,幸福、丰收……)
⑵这么快乐、幸福的秋天该怎么读?
(喜爱、快乐……)
⑶齐读诗歌,注童重读以下词语:
擎天盖、傲霜枝、君须记、正是。
6、背诵诗歌。
四、拓展学习
再背一,二首写秋的诗。
赠刘景文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认字写字;背诵古诗。
2、难点:橙、橘、斜的识记;枫的书写;古诗的理解。
三、教学主要方法:
自主识字、情境感悟
四、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投影仪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赠刘景文》
一、介绍引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苏轼吗?苏轼是我国宋代文学家、书画家,号东坡居士,所以他又叫苏东坡。他很欣赏一位诗人,叫刘景文,苏东坡写了一首诗送给他,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首诗,好吗?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
1、听师读,要求:听准字音。
2、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3、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5、师生交流。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老师相机点播。
3、师生交流。
4、教师读,学生看图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六、指导书写
1、师写生看
2、生抄写生字,师个别指导。
第二课时《山行》
一、复习检查
1、认读词语
姓刘菊花残破君子橙子橘子
2、背诵《赠刘景文》
二、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赠刘景文》的经验,讨论确定本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三、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师生一起讨论解决。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教师读,学生边听边想象。
2、学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五、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学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六、指导书写
1、生自主探究写于、首两个字,师个别指导。
2、生抄写生字。
七、朗读、背诵古诗
才艺展示(把自己课内、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学听)。
八、板书设计(略)
课后反思:苏轼的《赠刘景文》并不常见,教者也是初次教二年级才接触到这首诗,所以课前精心备了课。我采用了板画形式让学生们理解这首诗,学生们熟读此诗后,不懂的问题就自主地提出来。教学第二首诗感到非常轻松。因为课前先给学生较充分的自学时间,学第一首诗后师生讨论得出了一个预习计划:1、读、涂、注;(边读边涂出生字,在易读错的字上注音)2、再读;(读准、读流利、读美)3、讨论。(理解词义,再小组同学说说诗意)。新课教学基本按照事先设计的环节进行,其中自学成果展示精彩不断,学生们纷纷主动上台读诗、背诗,还有的同学通过查词语手册加上自己的'理解,已能基本读懂诗的意思。如:
生:停车坐爱枫林晚,就是晚上诗人停下马车。
师:晚上诗人停下马车干什么?
生1:天黑了,他要休息一下。
生2:因为那里风景很美,他停下车欣赏美景。
师:诗人都欣赏了哪些美景?
生:他在看枫叶;他在看白云、高山、还有一户人家
(师相机展示枫叶等图片,马上把学生带入到了诗境中。)
在情境中,学生情不自禁地学着诗人读起了古诗,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里,他们说:我好象看见小鸟在白云间飞来飞去,我好象听见诗人在跟那户人家的主人说:我能在你这里借宿一晚吗一节课下来,不仅学生们对本首诗倒背如流,而且能够感受到秋天景色的美丽。
赠刘景文教案5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也想读一读,听听老师哪里读的最美
抽读朗读能力较强的学生,师作评
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
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适时指导朗读
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师作意境的渲染,一边进行简笔画,一边用赞美的.语言描述这美丽的景色
生评价老师
生齐读
模仿读
四人小组轮读,读完后说说自己读懂了词语或者句子
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尽、擎雨盖” ,“菊残、傲霜枝”
自由发表意见
学生说诗意,悟诗情
师有感情的范读,以夸张的节奏、韵律来感染学生。
运用图画的直观效果,想像古诗的画面,使学生感悟古诗的意境,理解古诗的意思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赠刘景文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刘、菊”等10个生字。会写“于、首”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用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想】
本课两首古诗,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秋天的盎然生机。学习时,重在朗读、背诵。诗歌的韵味和意境的美好,可让学生结合课件插图,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己理解、感悟。可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或者“体会到什么”。
学生如果提出不懂的字词,教师可简单讲解。古诗朗读要把每个字的音读准,还要注意咬字吐字。可让学生反复练习朗读。教师可通过同桌互相听读、有针对性地抽查、鼓励到台上朗读等方式检查学生读的情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展示,交流课前查阅资料所得。
2、教师可讲解:我国宋朝有个大诗人叫苏轼,号东坡居士,别人又叫它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学问渊博,诗又写得好,苏轼可欣赏他了。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他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刘景文。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同桌互读,纠正读音。
默读古诗,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解决各自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点拨、指导。
5、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齐读古诗,要求读的正确、流利。
再读感悟,练习背诵。
试着有感情朗读,教师适当指导。
2、课件出示课文插图,教师范读古诗。学生边听边仔细观察、思考:画面中的景象表现了哪几句诗的意思。
学生讨论,对上述问题发表见解。
4、质疑:还有什么问题?
5、同桌练习背诵这首诗。
四、趣味实践活动
1、我说你读。老师描述诗句的意思,学生读出相对应的诗句。
2、卡片连诗。出示本课的`生字卡片,学生按生字出现在诗句的。先后顺序,摆好卡片,然后连起来,试着背诗句。
指导写字。
1、课件出示“刘、记、枝”三个字,学生认读。
2、学生观察、说说这三个字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教师范写,学生跟着老师书空练习。
4、学生仿写一个字后,同桌互相评改,找出问题,进行修改。
5、自己练习写生字。
六、布置课外阅读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小组比赛背诵《赠刘景文》。
2、出示课题《山行》。
二、自主学习,感悟诗意
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学习,老师巡视指导。
2、交流、分享、展示自己的学习所获。
3、集体讨论,解决学习中还没有弄懂的问题。
4、小组比赛朗读《山行》,老师针对学生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趣味实践活动。
卡片连词练背诵。
2、看图贴诗句练背诵。
3、赛诗会。
每个小组出一个节目,集体背诵两首古诗,一首课内,一首课外。
小组内先比赛,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参加比赛。
指导写字:
1、指名学生在黑板上的田字格中写“于、首”两个字。集体评议。
2、教师范写“枫”字。学生书空练习。
3、学生描红仿写。同桌交换评、改。
4、学生练习书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
赠刘景文教案7
一、教材简说
《赠刘景文》的大意是:荷花凋谢连那擎雨的荷叶也枯萎了,只有那开败了菊花的花枝还傲寒斗霜。一年最好的景致你要记住,那就是橙子金黄、橘子青绿的时节。这首古诗是写秋末的景色,第一句以荷败、菊残,写出了秋末的特征。接下来诗人以橙子的金黄与橘子的.青绿,把深秋的景色点缀得色彩鲜明而富有生气。诗人在此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擎雨盖”指荷叶。第二行诗赞颂了菊花的残枝有傲霜凌寒的气概。
二、学习目标
1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三、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身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身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同学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同学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重点:识字写字
教学难点:朗读感悟
教学准备:字卡、词卡、小黑板、收集其它的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两首描写深秋美丽景色的古诗。齐读课题。
二、学习第一首古诗
(一)释题
1、读古诗题目(注意重点字音:赠)
2、师简介诗人苏轼
(二)看图说话
看图,说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三)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找出诗中生字,注意读音易错字:擎残橙刘
3、自读,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四)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师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六)想想、议议
你认为一年最好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秋天,收获的季节)
三、学习第一首古诗中的生字
1、找出古诗(一)中要求写的生字:
首枝记刘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主识记字音字形,然后找小伙伴交流是否认识了。
3、指导写字,教师示范写,学生在课堂上写前三个字,教师注意巡视。
四、作业
背诵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认读古诗(一)中的生字
2、背诵古诗
二、学习第二首古诗
(一)释题
1、读题
2、简介诗人杜牧
(二)识记生字字音
找出诗中要认的生字,认读,解决字音。
(三)小组合作,讨论学习
1、根据《赠刘景文》的学习经验,讨论确定本组的学习方案。
2、按自己组的方案自学。
(四)师生合作,解决疑难
每组提出学习中的疑难处,老师和其他组的同学与他们一起讨论解决。
(五)启发想象,感情朗读
1、师范读,生边听边想象。
2、生练读,一边想一边读。
(六)感悟诗意,熟读成诵
1、生自由读,借助插图感悟诗意
2、找伙伴,练背诵
三、学习诗中生字
1、字音、字形、字义
2、指导书写
四、实践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听,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五、作业
课后我会填。
新人教语文二上:《赠刘景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的含义。
2、体会诗人的写作动机,感受秋天的美丽,懂得生活总有其美好的一面,我们要积极地去面对。
3、欣赏情意丰富的'古诗,能正确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流程:
一、回忆导入,明确主题
1、同学们,四季更迭,秋天已然悄悄地来到我们跟前。关于秋天,我们以前学过不少课文,你还记得吗?(学生背诵相关片断)
2、总结自己对秋天的经验。
按句式说话:在我的印象中,秋天_________________。
3、在古代大诗人苏轼的心目中,秋天又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古诗《赠刘景文》。
二、初读古诗,感知诗意
1、配乐范读,想象画面。
2、读准、读通诗句。思考讨论:诗中写出哪些景物?
3、通读全诗,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三、赏析诗句,把握诗蕴
1、夏日荷花是什么样子的?(当学生说不清时,可引导背诵已学课文《荷花》片断,板画荷叶理解擎雨盖。)到了秋末,荷花又变成什么样了?(出示荷尽图,理解尽。)
2、秋天的菊花在枯萎时与夏日的荷花有什么不同?(出示菊残图,理解傲霜枝)
3、比较两图,读前两行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4、菊残犹有傲霜枝,菊花的精神,令诗人对秋天平添了一分敬畏,而秋天的果实更以她沉甸甸的收获,令诗人对秋天偏爱有加。
(出示诗句: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读诗句,想想秋天除了橙和橘,还有哪些果实也成熟了?
(学生说不出时,可引导背诵《秋游景山》片断这里的果树果实累累。)
再读诗句,说说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四、诵读全诗,体味诗情
1、学生自由吟诵,配乐朗读、背诵。
2、讨论:诗人赠给朋友刘景文的是什么?除了这首诗,还有什么?
3、阅读现代文《秋天的窗口》。
4、补充句段,或写一段话。
没有春花的明艳,没有夏日的葱郁,但是秋天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有____________,秋天是美丽的。
虽然秋风萧瑟,秋叶飘零,但是秋天也有美好的一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天是美好的。
五、抄写古诗。
六、课外延伸。
查找有关苏轼及其作品的资料,进一步了解苏轼其人其文其事
赠刘景文教案9
教学目标:能有节奏地朗读古诗,正确地书写诗句。
能理解诗意,体会诗情,感受诗人达观的个性。
教学过程:
一读诗。
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出古诗的节奏。
指导方法:范读,领读,组织朗读比赛。
二写诗。
要求:写正确,特别注意生字“擎君须”;
写规范,特别注意行款整齐。
指导方法:范写,个别指导。
三解诗。
1诗中写了哪几种景物?
2分别理解诗中的荷和菊。
指导方法:比较学习。
回忆《荷花》,欣赏《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理解夏日荷花的盎然生机。
读诗中的荷花,板画理解“擎雨盖”。
体会诗中的荷花,谈自己的感受。
欣赏《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欣赏《不第后赋菊》,待到来年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气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说说秋日的菊花在诗中是怎样的`模样。理解“残”“傲”。
3面对此情此景,我们可以推知诗中写的是什么时节?
4此时此景,诗人为什么说是一年好景?感受“橙黄橘绿”的鲜亮和带给人成熟与收获的喜悦。
四赏诗。
1初冬时节还有哪些美好的地方?欣赏《山中》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2你最喜欢哪个时节?用古诗回答理由。
五背诗默诗。
赠刘景文教案10
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
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借助拼音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
指名读
引出生字教学:,出示本课10个生字,带拼音
全班交流,师做重点指导,必要时领读生字
自由谈论
背诵知道的有关秋天的古诗
学习生字:赠、刘
生自由读3~4遍
生自由练读,不认识的借助拼音朋友
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
齐读,开火车读
去掉拼音练读词
同桌互相读古诗,互相纠正
谈话导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整体感知,了解古诗的大意,交流字词理解,形成一定自主学习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赠刘景文教案11
知识目标:
会认生字。会写生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情感目标:
喜欢背诵古诗,有条件的,背诵课文以外的古诗。
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
看图,说一说你在图上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二、初读感知,了解古诗大意。
1.自己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自由读,圈出不理解的`词语。
3.小组读,合作学习,理解词义。
三、再读感悟,想象诗歌画面。
1.自由读,结合图理解诗意。
2.小组内讨论交流,教师相机点拨。
3.自由组合,与学习伙伴体会读,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体会,交流后再读。
4.教师范读,学生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四、启发想象,感情朗读、背诵。
1.教师描述诗意,激发学生想象。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五、想一想,议一议。
你认为一年的时节是哪个季节,为什么?
赠刘景文教案12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是什么季节?喜欢秋天吗?你能用一些词句来说说你所看到秋天的景色吗?
2、从你们的话中,我感到大家都很喜欢秋天,古人也很喜欢秋天,他们常常吟诗作词来赞美秋天。
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一首描写秋天美丽景色的古诗——《赠刘景文》(出示诗人、题目):知道这首诗是谁送给谁的吗?(学习生字:赠、刘。)
3、介绍诗人及写诗的背景: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别人又叫他苏东坡。一天,他和朋友们聚会,其中一个叫刘景文的与他很谈得来。苏轼喝着酒,非常高兴,就写了这首诗送给刘景文,所以题目就叫《赠刘景文》。(学生接读,提醒注意后鼻音)
二、初读古诗
1、自由读古诗,要求读正确、流利。
2、指名读,谁愿意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评价:听了他的朗读,你有什么评价?
3、教师范读,读时要求学生在该停顿的地方用斜线做上标记。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正是/橙黄/橘绿时。
4、指名读生词:刘景文、擎雨盖、傲霜枝、君须记、菊残、橙黄、橘绿。
5、引出生字教学:课件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指读。
刘 菊 残 君 橙 橘
(1)教师正音后学生齐读(“君”读JUN,不读Jin。“橙”是后鼻音。“菊,橘”读音相同。
(2)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
(3)学生说说识记生字的方法。后生字卡片抽读。
4、朗读这首诗(谁能大声地再来读读?——大家再自信地读给自己听听——齐读)
三、细读品味
1、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所以读诗光读还不行,还要边读边想,看看诗中描绘了哪些景物?(荷、菊、橙、橘)
2、反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教学)
(1)荷尽
A 出示2幅图片:为了帮助大家读得更好,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美景,老师给你看这两幅图。
B 让学生说说哪幅图写出了诗意,并说说理由。
[理解荷尽:荷花凋谢; 擎雨盖:指荷叶。(结合图片理解)]
C 讨论:荷花凋谢了,荷叶枯萎了,诗人为什么还要写这里?
D 指导朗读:那你能通过朗读把荷花池的美丽表达出来吗?(个别读—齐读,教师随机评价:真好啊!真是看了还想看。)
(2)菊残
出示图片,说图意,理解“菊残、傲霜枝”(傲霜枝:指荷花的花枝厅里在寒风中) 秋风中,菊枝仍精神抖擞地挺立着,你想对它说什么?
(3)橙黄橘绿
读了这几个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出示图片
3、苏轼看到的秋天就这些景物吗?发挥你的想象,帮诗人说说他看到却没有写出来的景色。
学生交流——一起观赏这些美景——学生说感受:秋天真是一个 的季节!
4、引出诗句:看来秋天的美景才不止这二十八个字呢!怪不得诗人说:“一年好景君须记,正是橙黄橘绿时。”你现在明白这两句诗的意思了吗?
5、学生试着说诗意,悟诗情。
6、齐读古诗:现在再来读这首古诗,相信你头脑中的这幅画会更美。带着对秋天的赞美语气来齐读这首诗。
四、熟读背诵
1、说说方法:这么美的诗你想不想把它背出来?你有什么方法告诉大家? 2、熟读背诵。
五、书写指导
1、出示要写的字:首、刘、枝、记。学生边认读边观察。
2、说说识记方法
3、重点指导书写“首”字
4、学生书写,师巡回指导
六、交流已经积累的描写秋天美景的诗
《山行》
赠刘景文教案13
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
赠刘景文
教案序号
授课时间
年月日
课型
新授
教
学
目
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了解古诗大意,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之情。
3、培养积累、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点
学难
重点
识字和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准备
小黑板,图画,磁带
板
书
设
计
赠刘景文
苏轼
荷尽无擎雨盖
菊残有傲霜枝
爱秋天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谈话导入
赠刘景文教案14
年代:
【宋】
作者:
【苏轼】
体裁:
【七绝】
原文: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着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注释]
(1)擎:举,向上托。(2)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3)最:一作“正”。
[译文]
荷叶败尽,像一把遮雨的伞似的叶子和根茎上再也不像夏天那样亭亭玉立;菊花也已枯萎,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别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你必须记住,最美景是在初冬橙黄桔绿的时节啊!
【出处】
姜葆夫、韦良成选注《常用古诗》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赠给好友的。诗的前两句写景,抓住“荷尽”、“菊残”描绘出秋末冬初的萧瑟景象。“已无”与“犹有”形成强烈对比,突出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两句议景,揭示赠诗的目的。说明冬景虽然萧瑟冷落,但也有硕果累累、成熟丰收的一面,而这一点恰恰是其他季节无法相比的。诗人这样写,是用来比喻人到壮年,虽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生成熟、大有作为的.黄金阶段,勉励朋友珍惜这大好时光,乐观向上、努力不懈,切不要意志消沉、妄自菲薄。
苏轼的《赠刘景文》,是在元佑五年(1090)苏轼在杭州任知州时作的。《苕溪渔隐丛话》说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诗虽为赠刘景文而作,所咏却是初冬景物,了无一字涉及刘氏本人的道德文章。这似乎不是题中应有之义,但实际上,作者的高明之处正在于将对刘氏品格和节操的称颂,不着痕迹地糅合在对初冬景物的描写中。因为在作者看来,一年中最美好的风光,莫过于橙黄橘绿的初冬景色。而橘树和松柏一样,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尚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赠刘景文教案15
一、复习导入
1、背诵《赠刘景文》。
2、听写生字;抽读要求会认的生字。
二、归纳学法
1、还记得上节课我们是怎样学习《赠刘景文》的吗?
2、教师小结后板书:知诗人、解诗题、读诗句、明诗意、悟诗情、诵诗句。
3、本节课,我们将用同样的方法学习第二首古诗。
三、学习《山行》
鼓励同学们当“小老师”,自主带领同学们学习。
1、知诗人。
谁能通过课前的资料收集,给大家介绍作者?
杜牧:我国唐代诗人。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人。他的诗豪放、旷达、俊逸。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称杜牧为“小杜”。
2、解诗题。“山行”是什么意思呢?
山行:在山中行走.
3、读诗句。
(1)指名读,小组读、齐读。
(2)教师范读、画出停顿,再齐读。
4、明诗意。
(1)词语点拨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斜:石子的小路,弯弯曲曲 白云生处:山中白云飘起的地方 坐:因为
晚:指深秋 霜叶:指枫叶 二月花:二月春天的花
(2)《山行》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景色?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点拨要点:这首诗写的是深秋季节的景色,从诗中“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就能看出。
(3)如果此时此刻你也与诗人一起来到了山脚下。哪些景物映入了你的眼帘? (小结,并随机板书: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5、悟诗情。
(1)生边看图边朗读,从图中感悟诗意
(2)听录音,生边听边想象诗中描绘的画面
(3)师描绘诗意,生边听边想象
抬头远望,有一条石头小路盘旋而上,顺着这条路再一直往上看去,还能看见一缕缕白云后面隐隐约约住着几户人家,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的`景色,我不由得停下车来,仔细地欣赏。啊,经过霜打的枫树叶,红得比早春二月的花儿还要鲜艳。
(4)当我们看到这秋天傍晚的美景。看到这火红的枫叶,也许我们也会与诗人一起情不自禁地赞道??(引读全诗、尝试背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于、枫”两个字,指名说字形特点及识记方法。(“枫”字的“木”字旁的捺变成点 )
2、范写。
3、学生描红,临写。
五、拓展活动
把自己课外学的古诗背给同组同学昕,还可以教同组同学背一首自己课外学的古诗。
板书设计:
山 行
远景:寒山、石径、白云、人家 近景:枫林晚。霜叶红
【赠刘景文教案】相关文章:
《江南的冬景》教案09-26
《江南的冬景》教案优秀08-24
大班古诗《赠汪伦》教案09-11
大班体育教案:我要当刘翔01-18
齐桓晋文之事教案10-27
文言文翻译公开课教案06-13
敦煌名人刘肃05-04
刘氏宗祠对联01-18
家乡的景作文10-20
生日贺卡赠语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