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

数学教学教案

时间:2022-12-09 18:52:50 教案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教案【推荐】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数学教学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数学教学教案【推荐】

数学教学教案1

  活动目标

  以游戏地方法培养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在游戏中感知了解10以内数字的相邻关系。

  培养幼儿善于发现和总结一些简单规律的数学能力。

  在游戏互动中学习数学,让幼儿体验合作游戏的快乐。

  让幼儿知道相邻数的概念,并掌握10以内整数的相邻数。

  活动准备

  1-10的数字卡片,空纸箱。

  动物房子图片,小动物图片(小狗、小猫、兔子、猴子、狐狸)

  活动过程

  一、找邻居

  小朋友让我们找找我们生活中的邻居吧!可以看看小朋友家里的邻居,座位挨着的邻居。那小朋友知道我们学的数字也有邻居吗?那我们先给数字宝宝找找邻居吧!一起玩玩游戏。

  二、数字宝宝找邻居

  小朋友们先扮演数字宝宝给自己找找邻居。可以让小朋友直观的认识数字宝宝的邻居。

  三、游戏摸彩票

  凭借小朋友自己的记忆和初步建立起来的抽象逻辑思维找到数字宝宝的`邻居,在小朋友不看到排好数字的情况下。可以适量的难度加大。

  四、比一比

  让所有小朋友都参与进来,看谁找得快又准,老师举数字卡片,小朋友集中注意迅速反应,找出数字的邻居。也是对整节课的再一次巩固练习。

数学教学教案2

  教学内容:

  科书第85~87页例1、例2,以及随后的练一练,练习十三第1~3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观察、画图、讨论等活动中感受并发现圆的基本特征,知道圆的圆心、半径和直径的含义;会用圆规画指定大小的圆;能用圆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现象。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认识图形的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图形与生活的联系,感受平面图形的学习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游戏:摸图形。

  出示装有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和圆形纸片的袋子。

  提出要求:同学们喜欢做游戏吗?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袋子,里面装有很多平面图形。请一位同学把它们依次摸出来,其他同学一起说出图形的名称。

  2.出示学生摸出的圆形纸片,指出:这是一个圆形纸片(板书:圆)。圆与我们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它有哪些有趣的特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些问题。

  板书:圆的`认识。

  二、教学例

  1.提问:你在生活中见过圆吗?举例说一说。

  学生交流时,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如果学生说的圆形物体就在身边,可以让他们指一指物体上的圆;第二,课前要准备一些典型的、大小不同的圆形物体或图片,当学生说到这些物体时,可及时呈现出来;第三,如果学生把球当成了圆,可以通过比较让他们知道球是立体图形,而圆是平面图形。

  2.追问:说了这么多的圆,看了这么多的圆,大家想不想动手画一个圆呢?先动脑筋想一想,再用手头的工具动手画一画。

  3.学生独立画圆。组织交流时,可结合教材所列的画法,有针对性地介绍一些典型画法。如果有学生想到了用圆规画圆,不要急于让他们说出具体的操作过程。

  4.启发思考:圆和以前学过的三角形、长方形等多边形相比有什么不同?

  在交流中相机明确:以前学过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都是由线段围成的,而圆是由曲线围成的图形。

数学教学教案3

  一.学习目标:

  1.掌握二次根式的运算方法,明确数的运算顺序、运算律及乘法公式在根式的运算中仍然适用;

  2.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二.学习重点:正确运用二次根式的性质及运算法则进行二次根式的混合运算.

  学习难点:二次根式计算的结果要是最简二次根式.

  三.过程

  知识准备

  1.满足下列条的二次根式是最简二次根式.

  2.回忆有理数,整式混合运算的顺序.

  3.回忆并整理整式的乘法公式.

  方法探究1

  ⑴(512+23)×15 ⑵(3+10)(2-5)

  归纳: .

  尝试练习:

  ⑴(3+22)×6 ⑵(827-53)6 ⑶(6-3+1)×23

  ⑷(3-22)(33-2) ⑸(22-3)(3+2) ⑹(5-6)(3+2)

  方法探究2

  ⑴(3+2)(3-2) ⑵(3+25)2

  归纳: .

  尝试练习:

  ⑴(5+1)(5-1) ⑵(7+5)(5-7) ⑶(25-32)(25+32) ⑷(a+b)(a-b)

  ⑸(3-2)2 ⑹(32-45)2 ⑺(3-22)(22-3) ⑻(a-b)2

  ⑼(1-23)(1+23)-(1+3)2 ⑽(3+2-5)(3?2?5)

  例题解析

  1. 计算:(22-3)20xx( 22+3)20xx. 2. 若x=10-3,求代数式x2+6x+11的值.

  3. 若x=11+72, y=11—72,求代数式x2-xy+y2的值.

  内反馈

  1. 计算12(2-3)= .

  2. 计算⑴(2+3)(2-3)= ; ⑵(5-2)20xx( 5+2)20xx= .

  3. 计算:

  ⑴12(75+313-48) ⑵(1327-24-323)12 ⑶(23-5)(2+3)

  ⑷(5-3+2)(5+3-2) ⑸(312-213+48)÷23

  4. 已知a=3+2 ,b=3-2,求下列各式的值.

  ⑴a2-b2 ⑵1a-1b ⑶a2-ab+b2

  5. 若x=3+1,求代数式x2-2x-3的值.

数学教学教案4

  教学目标:

  1、学习用电脑为加减乘除数学题做验算。

  2、加强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引导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学习数学,使教学活动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3、设计具体的“任务”,引导学生在完成“任务”的实践中,学习相应的信息技术知识和操作方法,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型:

  新授课

  教学重点

  认识“计算器”窗口,知道一些常用符号的使用功能,会用“计算器”进行简单计算。

  教学难点:

  用科学型计算器计算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方法

  任务驱动;智力游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同学们,谁能告诉老师你会在电脑上做些什么?

  (能在电脑上玩游戏;能画画;能上网聊天;能写作文;能记日记等等。)

  噢,大家能在电脑上做这么多事情,真了不起!今天,我们就一起去参观一下电脑学习乐园的数学宫,看看会有哪些新的发现。看,这就是数学宫,丁丁和奇奇正在数学宫里比赛做数学题,做完了,却出现不同的答案,到底谁做的对呢?这时电脑小博士走了过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电脑小博士是怎样来帮助丁丁和奇奇的。

  (出示课件:两位小朋友在做数学题,做完之后同样的题出现了不同的答案,到底谁对谁错呢?这时,电脑小博士说:“让我来帮帮你们吧!”他用计算器小程序计算了一下,又快又准地算出了正确的答案。原来是丁丁做对了!)

  参观到这儿,老师想采访几位同学,请你们说说你心里有什么想法?(提问单个同学)A,我知道电脑可以帮助我们检验计算的正误,真是又快又好。师:电脑可以帮助我们做数学题的验算。B,我想把这个本领学到手?师:好,今天我们就把这个本领学会好不好?(好)

  好,现在我们先来认识一下“计算器”小程序,大家想想看,刚才电脑小博士是怎样把它找出来的,同桌两人互相研究一下,看谁找的最快?找到后请举手。

  来,xxx你来说说你是怎样找到它的?

  (学生上台演示操作步骤)

  大家也是这样找的吗?(是)请回,真聪明,大家这么快就找到了计算器小程序。老师也想来演示一遍,并且请大家看看老师找的对不对,可以吗?(师边演示边说明,先用鼠标单击任务栏上的开始按钮,打开开始菜单,再单击开始菜单中的程序,打开程序菜单,再单击程序菜单中的附件,打开附件菜单,最后单击附件菜单中的计算器就找到了计算器小程序。)

  大家看,这个“计算器”窗口像什么?(提问单个同学)

  对,它很像我们生活中的普通计算器,那谁来说一说生活中的计算器是怎样使用的呢?(提问单个同学)

  对,生活中的计算器,我们是用手指去按键使用的。那屏幕上的计算器又该怎么用呢?(提问单个同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真棒,请坐。

  对,用鼠标来使用,还有别的方法吗?(提问单个同学)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棒极了,请坐。对,用小键盘来使用。

  对,计算器小程序我们可既可以用鼠标单击数字键和运算符号键来完成各种运算;也可以用手指按小键盘上相应的数字键和运算符号键来完成各种运算。

  好,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它的窗口组成,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些符号键有什么功能?(学生先讨论然后看大屏幕,师讲解。长方形框是显示框,里面显示了输入数据和计算结果,有斜线的键是除号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找一生回答。我先输入6再按有斜线的键再按2,最后按等号键就算出结果等于3,因为二三得六,所以我知道有斜线的键是除号键,大家同意他的说法吗?真聪明,请坐。有*号的键是乘号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找一生回答。等)

  (找学生回答,教师补充)

  认识完了窗口组成,现在我们来动动手,用我们刚才学到的知识看看丁丁小朋友的一篇数学题,帮他做一下验算,每道题10分,大家算算看,他能得多少分?算完可以互相交流一下,看看自己算的对不对?在进行计算的时候,同学们可以运用鼠标来运算,也可以用手指按小键盘上相应的键来运算。

  (出示课件:习题)

  (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停,哪位同学起来说一说你计算的结果,丁丁能打多少分?(提问单个同学)其他同学有不同意见吗?(真棒,请坐!)

  大家算的太对了,老师算的也是这个答案。谁能起来说一下丁丁做错的是哪几道题呢?

  好,xx你来说一下正确答案应是多少呢?大家的'答案也是这样吗?(是)你真是个细心的好孩子,请坐。

  在前面两个例子中,运算顺序是简单的从左到右。但是很多混合算式需要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在有括号的算式中,需要先计算括号中的值。碰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计算器可不可以也又快又准地帮我们算好呢?它会不会像我们一样忘记了先算乘除,后算加减呢?大家可以在“计算器”小程序的菜单中找找看,看可不可以找出它的新功能,能够进行四则混合运算?

  (学生讨论,动手操作)

  大家说可以吗?(可以)

  同学们看,这道题我们应该怎样来做呢?(出示一道四则运算题,让学生提出问题,共同讨论解决)

  下面有一些计算题,老师想请同学们帮助算一下它们的答案,谁算的又快又对,就可以得到我们今天这节课的“操作小能手”的荣誉卡,光荣啊!现在开始,看看谁能完成的最快?完成的同学请举手。(出示课件:习题)

  (学生自已动手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停,刚才老师发现XX同学完成的最快,我们请他来说一下答案。同学们和他的答案一样吗?(一样)同学们做的棒极了。XX同学做的又快又对,我们把今天的“操作小能手“荣誉卡”奖给他,好不好?大家鼓励一下。(希望你继续努力,请回)其它同学也要继续努力,争取下一次的获得者是你呦!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小游戏:同位两人各出2道题,一道是简单运算,一道是四则运算,自己先算出答案,然后交换做,看看对方做的对不对?如果错了,想想问题出在哪儿?

  (学生活动,交流)

  谁来说一说,你在计算时碰到了什么问题?现在解决了吗?你是怎样解决的?

  同学们学得又快又认真,计算器用的非常熟练,所以电脑小博士奖励大家,让大家轻松一下,玩一会儿电脑益智小游戏。瞧,这是一个五子棋小游戏,下棋双方分别是黑子和白子,无论哪一方,只要先让五个棋子连成一条线,不管是横,还是竖,还是斜,都是赢家。这个小游戏不仅好玩,而且可以测试同学们使用鼠标的熟练程度和推理能力,从而提高我们操作电脑,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桌两人分别作为黑方和白方互相家挑战,开始!(教师巡视指导)

  停,今天我们一起参观了电脑学习乐园里的数学宫,大家玩的高兴吗?为什么?(提问单个同学说一下自己这节课的收获)同学们的收获可真不少,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到这儿,希望同学们能够把今天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数学学习中,我们下堂课再见!

数学教学教案5

  教学目标:

  1、理解比的意义,知道比的各部分名称,会读、写比及求比值。

  2、理解比同除法、分数的关系。

  3、进一步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

  4、渗透知识源于实践及事物间的相互联系、发展变化等辨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教学重点:理解比的意义

  教学难点:把两种量组成比,并在此基础上求比值

  教学关键:理解比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 创新情境、复习迁移

  创新情境:六(1)班参加电子计算小组男生人数有5人,女生有4人。

  同学们看到这些信息,你们知道哪些问题?

  可能会出现六种以上比较的方法:1、男生人数比女生人数多1人。2、女生人数比男生人数少1人。3、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倍。4、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4、男生比女生多25%。6、女生人数比男生少20%。

  对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对某些数量进行比较。

  除了以上六种比较的方法,你还知道其他比较的方法吗?想不想知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种新的数量比较的方法。

  揭示课题:比的意义(板书)

  同学们,这节课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 探索发现、学习新知

  (1) 概括比的意义

  A:出示例1: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倍,怎样求?谁和谁进行比较?

  5÷4= 两数相除(板书)5 、4和 分别表示什么?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倍,是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进行比较。我们又可以说男生人数与女生人数的比是:5比4 两个数的比(板书)

  女生人数是男生的 ,怎样求?谁和谁进行比较?

  4÷5= (板书)4 、5和 分别表示什么?

  男生人数是女生的 ,是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进行比较。我们又可以说女生人数与男生人数的比是:4比5 (板书)

  B:出示例2:一辆汽车3小时行驶180千米,求这辆车的速度。

  180÷3=60(千米) (板书)180 、3和60分别表示什么?

  谁把它能说成两个数量的比?

  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又可以说成:汽车行驶的路程与时间的比是180比3(板书)。

  60千米是谁与谁的比的结果?

  概括比的意义:

  5÷4= 5比4

  4÷5= 4比5 讨论:谁能说一说什么叫做比。

  180÷3=60(千米) 180比3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个数的比)

  练习:试一试

  1、 李强植树6棵,张明植树5棵。说出李强和张明植树棵数的比。

  2、 3支圆珠笔的总价是6元,圆珠笔的单价是多少元?说出圆珠笔总价和数量的比。

  练一练

  甲 (1)甲、乙两个长方形周长的比是( )比( )。

  3米 (2)甲、乙两个长方形面积的比是( )比( )。

  乙 1米

  5米 8米

  3、大小两个齿轮,大齿轮每分钟转25转,小齿轮每分钟转92转。大、小两个齿轮转数的比是( )。

  4、六(2)班有男生24人,女生23人,写出男生和女生人数的比是( )。再分别写出男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女生和全班人数的比是( )。

  (2) 学习比的读写法及各部分的`名称

  表示除法的运算符号是除号。那么表示的比的符号叫什么呢?(比号)

  我们来写一个比号。5比4写作 5:4,读作 5比4。

  前项 后项

  比号

  练习:练一练

  读出下面各个比:120: :1 1.6:1.8

  (3) 学习求比值的方法

  既然两个数相除叫做比,那第5:4如何进行计算呢?

  5:4=5÷4= 计算结果叫做什么?比值:比的前项除以后项所得的商,叫做比值。(完善各部分名称)

  比值

  讨论:比和比值一样吗?

  练习:练一练

  求出下列各个比的比值:

  45:135 0.42:0.14 :1 1.8:2

  (4) 探究比与除法、分数之间的关系

  通过以上学习和探索,我们知道了什么叫做比,了解了比的各部分名称,学会了如何来求比值,请大家想一想,比跟什么关系最密切?(除法、分数)

  比还可写成分数形式,5:4可以写成 ,还读成5比4,说一说比的前项是几?后项是几?分数形式的比与分数的写法也不一样,教师示范写法。

  板书: 比号

  练习:把下列比写成分数形式的比:21:100 32:15

  请你与分数 作一下比较,有什么联系和不同?(比的前项、比号、后项、比值相当于……意义不同,读法不同,写法不同)

  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比与除法、分数的关系:

  联 系 区 别

  5:4 前项(5) 比号(:) 后项(4) 比值

  一种关系

  5÷4 被除数(5) 除号(÷) 除数(4) 商

  一种运算

  分子(5) 分数线( )

  分母(4) 分数值

  一个数

  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理解:比的后项能不能为零?体育比赛的比分和我们今天的学习的比一样吗?

  (三) 反馈矫正,贯穿全课

  综合练习:

  1、有4只羊共重140千克,羊的总重量和只数比是( ):( ),比值是( )。

  2、3÷8=( ):( )=

  =( )÷( )=( ):( )

  23:8=( )÷( )=

  3、甲数除以乙数的商是1 ,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4、甲数是乙数的65%,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5、小康村今年粮食比去年增产10%,今年与去年粮食产量的比是( )。

  6、 1小时: 15分钟的比值是( )。

  (四) 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还想提出什么问题?

数学教学教案6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号和“=”号,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能通过操作计算5以内数的加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23页例题及“做—做”,完成练习三的第1~3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看图说数字。

  2.示图(幻灯片)

  师:同学们认真观察这幅画,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了小熊在打鼓。

  生2:我看到了5只小动物在跑步比赛,小兔跑在最前面。

  生3:我还看到一只小鸟在喊。

  师:这只小鸟说了些什么呢?

  教师领读,学生读:一二三四五”……

  [一幅生动活泼的画面很快吸引了学生,打开“你看到了什么?”这一话题,学生像小鸟归巢一样叽叽喳喳说开了,想表现的欲望非常强。一组朗朗上口的顺口溜不仅使学生掌握了旧知,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果这一幅图制作成课件,配以动态展现,效果就更好了。

  二、探究新知

  1.引题。

  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这时的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老师反复操作活动片,如右图)

  生1:小狗和小猫赶上了小兔。

  生2: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排在一起跑。

  生3:原来小兔跑在最前面,现在小狗、小猫和小兔一起跑在最前面。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 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就是合起来的意思 (老师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合起来)。

  它们合起来有几只?

  生:它们合起来有3只。

  师:你们知道这是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吗?

  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认识它。

  (板书:加法)

  [通过演示,学生发现“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跑在一起”,引出“它们合起来有3只”,很自然地产生“用什么方法计算出来的”,不仅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而且使学生明白了加法原来就在身边。]

  2.直观演示,感知含义。

  师:1只小兔和2只小狗、小猫合起来用数字表示,就是几和几加起来?

  生1:1和2加起来等于3。

  师:×××同学真聪明!在数学上,1和2加起来,用“+”表示,等于3,用“=3”表示。

  板书: 1 + 2 = 3

   ┇ ┇

   加号等号

  读作:1加2等于3。

  教师领读,学生读。

  师:我们今天认识了两个新朋友,你准备怎么记住它们?

  生1:加号像一个+字架,等号像一双筷子。

  生2:我是这样记的':原来就有一横,后来又有一竖,它们合起来就成了加号啦,上下两横一样长,是相等长的就是等号。

  师:同学们的想法形象又神奇。

  [学生张开想像的翅膀,提出了那么多新颖别致的想法,有从形象上,也有从含义上

  的,这不仅对加号和等号有了进一步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观察画面,体会含义。

  让学生看书上气球图。

  师:谁来说说这幅图的意思?

  生:3只红气球,1只蓝气球,合起来有 4只气球。

  师:与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并且讨论怎样列式计算。

  根据回答板书:3+1=4。

  让学生读一遍算式。

  [反思:我觉得这一环节处理得不恰当,教师一步一步牵着学生走,固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学生对加法已有初步认识,完全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讨论、探究。]

  4.发散联想,理解含义。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并用加法算式表示。

  生1:我妈妈给我买回1个本子,我爸爸又给我买回2个本子,我一共有3个本子,1+2=3。

  生2:我们家有2个大人,1个小孩,一共有3个人,2+1=3。

  生3:我们学校一年级有3个班在二楼,1个班在三楼,一年级一共有4个班,3+1=4。

  生4:我们教室讲台上面有1盏灯,我们座位上面有4盏灯,一共有5盏灯,1+4=5。

  [从学生的回答可以看出, 学生学得主动积极,思路丰富多彩,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

  三、巩固提高

  1.动手操作。

  (1)第23页“做一做”。

  学生一边摆一边说,然后一学生上台在磁性黑板上演示。

  (2)看算式,摆小棒。

  2+1 1+1 2+2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用小棒摆,同桌互相检查。

  [教师注重采用多种形式的训练,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练习设计围绕加法认识这一重点,采取摆图片说算式,看算式摆小棒、画填方格、独立笔答、开放题等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目的。]

  (3)用5个△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

  学生独立操作,然后汇报。

  1+4 3+2 4+1 ……

  2.发展题(印发)。

  (1)看算式,先画○表示,再填得数(印发)。

  ①1+2=□_________。

  ②2+1=□_________。

  (2)直接填得数

  2+1=□ 3+2=□ 1+3=□

  3.开放题:□+□=5。

  教学设计说明

  “加法”是在学生认识了1~5的数、比大小、第几、几和几(组成或分解)后进行的,是计算教学的起始课。初步认识加法,知识虽然简单,却对以后的学习计算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共设计四个环节,层层推进。

  1.直观演示,初步感知加法含义;

  2.观察画面,体会加法含义;

  3.发散联想,理解加法含义;

  4.动手操作,巩固加法含义。

  首先让学生观察小动物比赛情境,把观察到的在小组内交流,使学生初步感知“合起来”就是“加起来”的意思,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探究欲望。接着,通过观察书上“气球图”,同桌一边说一边用手势表示图意,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含义,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然后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列举用“加法”来表示的事例,增进对“加法”含义的理解,使学生感悟到“加法”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最后是让学生动手摆学具,先是看算式摆,然后是用5个学具摆出不同的加法算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意识。

数学教学教案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的方法,知道用字母可以表示数,含有字母的式子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2、会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能求含有字母的式子的'值。

  3、让学生初步感受用字母表示数的作用和优点,渗透符号化思想。

  教学设计:

  一、教学例1:

  小东比小华大3岁。

  根据这个条件,我们可以得出:

  1、观察岁数的变化,思考:

  小华10岁时,小东的岁数:( )

  小华20岁时,小东的岁数:( )

  小华a岁时,小东的岁数:( )

  2、分析:

  “a+3”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小东比小华大3岁

  也可以表示小华的岁数。

  当a=1、2、3、4……时,就可以知道小东是几岁。

  3、思考:

  如果用字母a表示小东的岁数,那么小华的岁数就是( )。

  二、教学例2:

  1、观察钱数的变化,思考:

  当数量是7.5千克时,总价是多少:( )

  当数量是X千克时,总价是多少:( )

  2、分析:

  “2.1×X”既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3小结:

  这些含有字母的式子不仅可以表示数量关系,也可以表示数量。

  三、试一试:

  1、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2、前后四个同学相互说一说解题思路。

  3、抽组说一说解题思路。

  4、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校对。

  四、课堂练习:

  1、2、7

  五、作业:

  1、课本:

  3、4、5、6

  2、《作业本》一页

数学教学教案8

  设计思想:

  这堂课为章节复习课,教师可以先从总体知识结构入手,引导学生逐步回顾所学的知识,要知道本章主要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及其表示方法、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即二次函数的应用。

  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二次函数;

  掌握二次函数的表达式,体会二次函数的意义;

  会用数表、图像和表达式三种表示方法来表示二次函数,并会相互转化;

  会画二次函数,能利用二次函数求一元二次方程的近似解;

  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解决相关实际问题,灵活应用二次函数。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利用二次函数的图像解决问题,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方法;

  在学习探索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认识二次函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从特殊函数到一般函数的过渡,注意找函数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树立主动参与积极探索尝试、猜想和发现的精神;

  注意运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改变过去只利用数式,而忽略图形的思想。

  教学重点: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

  教学难点:二次函数y= 的图像及性质;二次函数的应用。

  教学方法:讨论法、引导式。

  教学安排:1课时。

  教学媒体:幻灯片。

  教学过程:

  Ⅰ.知识复习

  师:这堂课是这章的总结课,下面我们来看这章整体知识框架图:(幻灯片)

  观看这章的知识整体框架,思考下面的问题:

  1.你能用二次函数的知识解决哪些问题?

  2.日常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到过二次函数的图像抛物线的.样子?

  3.你知道二次函数与一元二次方程的关系吗?你能解决什么问题?

  同学们,想想你们学习本章的收获是__________。

  同学们相互讨论,然后师生互动共同探讨上面的问题。

  Ⅱ.典型例题

  例1:某农场种植一种蔬菜,销售员张平根据往年的销售情况,对今年这种蔬菜的销售价格进行了预测,预测情况如图2-1,图中的抛物线(部分)表示这种蔬菜销售价与月份之间的关系,观察图象,你能得到关于这种蔬菜销售情况的哪些信息?

  要求:(1)请提供四条信息;(2)不必求函数的解析式。

  解:(1)2月份每千克销售价是3.5元;(2)2月份每千克销售价是0.5元;(3)1月到7月的销售价逐月下降;(4)7月到12月的销售价逐月上升;(5)2月与7月的销售差价是每千克3元;(6)7月份销售价最低,1月份销售价最高;(7)6月与8月、5月与9与、4月与10月、3月与11月,2月与12月的销售价相同。

  (注:此题答案不唯一,以上答案仅供参考,若有其他答案,只要是根据图象得出的信息,并且叙述正确即可)

  讨论:

  生:对于这类问题,我常感到无从下手。

  师:要重点看一下横轴与纵轴分别是哪一个变量,然后再看一下它的数据分别是多少。

  例2:(北京石景山)已知:等边 中, 是关于 的方程 的两个实数根,若 分别是 上的点,且 ,设 求 关于 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 的最小值。

  解: 是等边三角形, 。

  不合题意,舍去, 即

  又 ,

  又 ∽

  设 则

  当 ,即 为 的重点时, 有最小值6。

  讨论:

  生:这个题目包含的内容较多,我感到难度很大。

  师:本题涉及到等边三角形的性质,解直角三角形。二次函数的有关内容,是一道综合性题目。

  生:对于这样的题目如何入手呢?

  师:要认真分析题目,明确每一条件的用处。

  例3:某校初三年级的一场篮球比赛中,如图2-2,队员甲正在投篮,已知球出手时离地面高 ,与篮球中心的水平距离为7m,当球出手后水平距离为4m时到达最大高度4m,设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篮圈距地面3m。

  (1)建立如图2-3的平面直角坐标系,问此球能否准确投中?

  (2)此时,若对方队员乙在甲前面1m处跳起盖帽拦截,已知乙的最大摸高为3.1m,那么他能否获得成功?

  解:(1)

  根据题意:球出手点、最高点和蓝圈的坐标分别为 。

  设二次函数的解析式

  代入 两点坐标为

  将 点坐标代入解析式;左=右;所以一定能投中。

  (2)将 代入解析式: 盖帽能获得成功。

  讨论:

  生:此球能否准确投中,与二次函数的知识有何联系,我不大清楚。

  师:篮球运行的轨迹为抛物线,蓝圈可以看成一个点,所以此球能否准确投中的问题,实际上就是看一下该点在不在抛物线上即可。

  例4:如图2-4,一位篮球运动员跳起投篮,球沿抛物线 运行,然后准确落入篮框内,已知篮框的中心离地面的距离为3.05米。

  (1)球在空中运行的最大高度为多少米?

  (2)如果该运动员跳投时,球出手离地面的高度为2.25米,请问他距离篮框中心的水平距离是多少?

  解:(1) 抛物线 的顶点坐标为(0,3.5)。

  ∴球在空中运行的最大高度为3.5米。

  (2)在 中,当 时,

  又 。

  当 时, 又

  故运动员距离篮框中心水平距离为 米。

  讨论:

  生:我对运动员距离篮框中心水平距离有点迷惑。

  师:运动员距离篮框中心水平距离,就是过蓝框向地面做垂线,垂足与人的站立点的距离。

  例5:已知抛物线 。

  (1)证明抛物线顶点一定在直线 上。

  (2)若抛物线与 轴交于 两点,当 ,且 时,求抛物线的解析式。

  (3)若(2)中所求抛物线顶点为 ,与 轴交点在原点上方,抛物线的对称轴与 轴脚于点 ,直线 与 轴交于点 ,点 为抛物线对称轴上一动点,过点 作 ⊥ ,垂足 在线段 上,试问:是否存在点 ,使 若存在,求出点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解:(1) ,

  ∴顶点坐标为( )∴顶点在直线 上

  (2)∵抛物线与 轴交于 两点,∴ 。

  即 ,解得 。

  ∵ 或 当 时, (与 矛盾,舍去), 。

  当 时, 或 。

  (3)∵抛物线与 轴交点在原点的上方,∴

  ∵直线 与 轴交于点 ∴设 ,则

  解得 。

  当 时,

  当 时,

  ∴ 或

  讨论:

  生:抛物线顶点在直线 上如何证明?

  师:抛物线的顶点坐标可以求出吧?

  生:只要用公式即可。

  师:将抛物线的顶点坐标代入直线的解析式,如果适合直线的解析式,则点在直线 上;否则,点不在直线 上。

  Ⅲ.课堂小结

  我们这堂课主要需要掌握的是如何利用二次函数及其表示方法、二次函数的图像及性质解决实际问题,即二次函数的应用。

  板书设计:

  小结与复习

  一、知识回顾 例2 例3

  二、典型例题 例4 例5

数学教学教案9

  课题说明

  本单元的基础是学生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已经学会用2——5的乘法口诀口算表内乘法,然后进行教学。本单元的标题为“分一分与除法”,体现了动手操作与概念思考对于除法意义的重要性。开展“分一分”活动,可以让学生由浅入深体会除法意义。因此,在教学“分桃子”这节课时,我准备充分利用教科书所提供的情境,开展教学活动。通过设计具体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让学生动手操作(如:分一分、摆一摆、填一填、圈一圈、画一画等),逐步体会什么是“同样多”、“一样多”、“平均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练习,体验平均分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运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当中实际性的问题,从而加深印象。

  课时说明:1课时

  学生情况分析:

  本案例适合于二年级学生,由于二年级学生以形象思维能力为主,好动、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力持续时间较短。因此,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教学活动(如:动手、动口、动脑),这样更易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但是,二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时,目的性不够明确,易兴奋,这就需要教师作出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 在具体的情景中,让学生初步体验平均分的过程,体会平均分的含义。

  2、理解平均分的方法。

  3、通过分一分的'活动,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二)、情感目标:

  1、初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经历与小组讨论、交流,培养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平均分”的含义,感受平均分的过程

  难点:初步体会有余数的“平均分”

  三、课前准备:

  教学挂图 小圆片 小棒

  四、教学过程(www.3edu.net):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1、师导入语,创设故事情境

  同学们,你们瞧,小熊家打扮的这么漂亮要干什么,知道吗?(学生猜一猜)。哦,原来,今天是小熊要过十岁生日了。他特地邀请小伙伴们来家做客,准备开一个生日Party。你们瞧:前面走来了两只小猴、四只小猫、三只小狗。小熊非常热情,拿出了动物们最爱吃的食物来招待:有8个桃子、12条小鱼、18根骨头。可是你们瞧,小熊正皱着眉头,手抓头皮。咦,这是怎么回事?哦,原来小熊正在为该怎么分食物烦恼?同学们,你们能帮小熊分食物吗?(能)

  2、揭示课题:分一分 (板书:分一分)

  那么,我们一起帮助小熊来分一分食物吧!

  (1)、指名说说,你觉得应该怎么分?

  (生答:把桃分给小猴,鱼分给小猫们,骨头分给小狗们)

  (2)、那么小猴、小猫、小狗之间又应该怎么分配呢?

  设计意图: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和小学生好奇、好新、好动的思维特点,创设故事性情境,使学生产生对新知识的求知欲望,让学生的注意力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让生动的故事情境去吸引学生,唤起学习兴趣。二、实际操作,体会平均分

  1、小熊听取了同学们的建议,拿出8个桃子招待两只猴子,请你们帮他分一分。用8个小圆片代替桃子。(四人小组讨论分法并在全班汇报,说出各种分法)

  (1)、 出示分得的结果:

  8 8 8 8

  1 7 2 6 3 5 4 4

  8 8 8

  5 3 6 2 7 1

  (2)、在这些分法中,你认为哪种分法能使两只猴子都满意?为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答体会“同样多”、“一样多”。同时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应该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位客人,进行人文教育。2、现在,小熊手上有12条鱼,请你帮他分给4只小猫,要求每只小猫分到的鱼同样多,每只小猫分到( )条。

  (同桌合作、全班反馈交流、由学生判断正误并说出理由)

  4、师生小结:像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我们就说是“平均分”。

  5、判断:是否平均分,错得在〇打“╳”,并说说为什么?

  (1)、

  (2)、

  (3)、

  5、小狗在旁边等不急了,“汪汪汪汪”叫了起来,小熊该来给我分食物了。小熊急忙拿出18根骨头,请同学们平均分给3只小狗,每只分到( )根。(四人小组用摆小棒摆一摆)

  (投影出示学生分得结果,集体交流评讲)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是:在课堂中创设操作性情境,组织一些以学生活动为主的练习,对一些实际问题通过自己动手演示,获得学习成效。(我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形象地感知“平均分”,再由教师小结,抽象出“平均分”的概念,最后,由学生判断是否“平均分” 进行练习反馈。这样的教学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其次,动手操作“平均分”活动的设计,即能巩固和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又能提高操作能力,培养创新精神。最后,通过四人小组讨论、操作,同桌合作等形式的交流方式,初步培养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三、结合生活,练一练

  1、投影出示14支铅笔,2个文具盒,连一连平均每盒放几支?

  2、实物出示20个圆圈,每5个圆圈拼成一个奥运会图标,可以拼几个?请摆一摆

  3、有12根筷子,有( )双。用小棒摆一摆

  4、有9个气球,分给4个小朋友,平均每人分到( )个,还剩( )个。(用线连一连)这个气球还能给其中的一个小朋友吗?为什么?

  设计意图:我选择了贴近学生生活内容作为练习题目,目的在于让学生感知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平均分的过程。教学时,我让学生连一连、圈一圈、摆一摆、说一说等形式,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性的问题,培养数学能力。四、跳一跳,摘果子

  智慧老爷爷、小淘气和机灵狗看到同学们学得这么认真,很想和同学们交朋友,不过他们要同学闯过其中的一关,请看题目

  1、小熊家来了这么多客人,请问16根筷子,每位一双够吗?为什么?你能帮小熊的忙吗?请用小棒代替分一分

  2、春天到了,同学们出去春游,有25人要去划船,每条船限坐6人,要租几条船?请用小圆片摆一摆

  3、16只蜜蜂在采蜜,飞走了一半,还剩( )只。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设计意图:跳一跳,摘果子是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通过让学生自主选择练习题,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培养向难题挑战的信心。五、总结:

  1、说说你这节课学到了什么知识?

  2、这节课中,你觉得自己表现最出色的是什么地方?

  3、在学习过程中,你碰到过困难吗?你是如何对待的?

  设计意图:课堂总结不仅是教师对一堂课教学的整理,还应该是对学生知识的梳理,对学生情感态度、学习方法的指导。在课堂中,我让学生明白学到了什么知识,明确自己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和努力的方向,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板书:

  分一分

  8

  4 4 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12

  3 3 3 3

  18

  6 6 6

  教学反思: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带有情感色彩的认识倾向。它以认识和探索某种事物的需要为基础,是推动人去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的因素。有了学习兴趣,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很大的积极性,从而产生某种肯定的,积极的情感体验。根据这一理论,我这堂课的设计理念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联系生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整堂课,学生在小熊过生日的故事情节中进行学习,把新知识的探索融入于游戏当中。整堂课的数学活动,都是在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练习题的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情境,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整堂课的亮点是:注重学生的动手操作,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平均分的过程,让学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课堂中,不仅注重知识的感受过程,还注重对学生的情感教育。有待完善处:在整堂课中学生动手操作多,比较费时间。学生思维活跃,易兴奋,课堂纪律不易组织。

数学教学教案10

  一、活动目标:

  1、幼儿认识各种各样的尺子,了解其用途,发现其区别,进而发展幼儿的观察、思维能力。

  2、初步学习直尺的使用方法,培养幼儿对测量活动的兴趣,发展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3、幼儿能积极的参与活动,并感受到和同伴一起探索的快乐。

  二、活动准备:

  1、师生共同收集各种各样的尺子,并了解尺的名称,特点及用途。(如:不同材料、不同长度的直尺、三角尺、皮尺、卷尺等。)2、幼儿每人直尺一把。(含三种长度:10厘米、20厘米、30厘米。)3、操场上画一条宽为120厘米的“小河”。

  三、活动过程:

  1、认识各种各样的尺子。

  (1)分组讨论交流。

  请幼儿将自己收集到的尺子在小组介绍。要求说出是谁帮助收集的,在什么地方收集的,叫什么尺子,有什么特点和用途。

  (2)集中交流。

  请小组推荐,介绍比较有趣、特殊的尺子。

  (3)引导幼儿归纳有些什么样的尺子,各有什么用途。

  2、找找尺的不同点。

  (1)分组讨论。

  提问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这么多的尺子都是不是一样的?有什么不同?

  (2)集中讨论。

  个别幼儿发言,其他幼儿补充。

  (3)引导幼儿归纳,从用途、材料、形状等不同方面进行小结。

  3、找出尺子的共同点。

  (1)提问引发思考:尺子有这么多不同,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2)引导幼儿归纳提升:它们上面都有刻度,都是用来测量物体长度的工具4、测量活动。

  (1)学习测量长度的方法。

  ①请幼儿拿出自己的尺子,尝试测量桌子的长度。(以各自的尺为单位测量。)②请幼儿说说是怎样测量的。

  ③引导幼儿小结测量长度的方法:测量时尺子与被测量物的起点要对齐,每量一尺要做上记号,接着量时尺的一端要与记号对齐,要记住量了多少尺,不能漏计,也不能多计,最后的测量结果就是物体的长度。

  (2)测量操场上“小河”的宽度(120厘米宽)。

  ①幼儿用自己的尺子测量,老师将幼儿测量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可让幼儿反复测量,确认后再记录。)②集中观察记录表,看看小河有多宽,让幼儿思考,提出问题。

  ③集中讨论:为什么小河的宽度会出现三种不同的数字?

  ④引导幼儿小结:尺子的长短不同,所以量出的结果也不同。

  ⑤分别请量出三种不同结果的幼儿说出自己的尺子上刻度最大的数字(表示尺子的长度),教师帮助测算出小河的宽度(120厘米)。

  四、活动总结:

  教师总结幼儿今天的表现,表扬和鼓励幼儿在活动中表现积极的幼儿。让幼儿在回答问题的同时,感受到数学活动的快乐。同时,教师要照顾到那些在活动中比较安静的幼儿,使其也能在活动结束的时候获得快乐,以培养他们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五、活动延伸:

  在活动中投放各种直尺,供幼儿选用。

数学教学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1.巩固位似图形及其有关概念。

  2.会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掌握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了解四种变换(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的异同,并能在复杂图形中找出这些变换。

  二、重点、难点

  1.重点: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

  2.难点:把一个图形按一定大小比例放大或缩小后,点的坐标变化的规律。

  3.难点的突破方法

  (1)相似与轴对称、平移、旋转一样,也是图形之间的一个基本变换,因此一些特殊的相似(如位似)也可以用图形坐标的变化来表示

  (2)带领学生共同探究出位似变换中对应点的坐标的变化规律: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如果位似变换是以原点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k,那么位似图形对应点的`坐标的比等于k或-k.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图形的坐标的变化来表示图形的位似变换的关键是要确定位似图形各个顶点的坐标,而不同方法得到的图形坐标是不同的。如:已知:△ABC三个顶点坐标分别为A(1,3),B(2,0),C(6,2),以点O为位似中心,相似比为2,将△ABC放大,根据前面(2)总结的变化规律,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12,32),即A(2,6),或点A的对应点A的坐标为(1(-2),3(-2)),即A(-2,-6)。类似地,可以确定其他顶点的坐标。

  (4)本节课的最后要给学生总结(或让学生自己总结)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四种变换的异同:图形经过平移、旋转或轴对称的变换后,虽然对应位置改变了,但大小和形状没有改变,即两个图形是全等的;而图形放大或缩小(位似变换)之后是相似的。并让学生练习在所给的图案中,找出平移、轴对称、旋转和位似这些变换。

数学教学教案12

  活动准备

  统计表、笔、奖牌

  课件《首先有一个苹果》

  记录卡、圆点、谜宫、图片、添添去去操作卡每队一份。

  活动目标

  学习简单的统计计数方法。

  在数学游戏和竞赛中体验同伴合作、成功的快乐。

  在看看记记、添添去去、贴贴说说中感知10以内的数量。

  活动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今天我们这里有红、黄、蓝、绿四个队来举行一次智力大比拼竞赛活动,现在请每队来向大家介绍一下,喊出你们的口号!

  二、看一看、记一记。

  教师:现在我们开始第一项比赛:看一看、记一记。请听规则:等会我们要看一幅图,你们要很快地记住上面的.东西,记得越多越好。(看图)这张是记录卡,在你刚才看到的东西的下面贴上圆点,一组上一张,我们合作完成。贴对一个加一颗星,贴错一个要扣一颗星哦。(幼儿操作)现在我们来看看每组的操作卡,看看你们组上可以得到几分?(集体验证对错,奖励五角星。)

  三、添一添、去一去。

  教师:刚才这些东西还藏到了卡片里,他们和数字玩起了游戏呢。看一看这张图片,要想让**和数字变成一样多,可以怎么用什么办法呢? 这也是我们第二轮的比赛。请听游戏规则,每组上都有10张卡片,把每张卡片上的物品都要和数字一样多,每个队员都要动手操作,做完一张再拿一张,直到把 10张卡片都完成。计分是这样的,做对一张加一星。(幼儿操作)现在我们来看看*队的卡片吧,请小队员向大家介绍一下。他们做对了几题,可以得几星呀?(还有三队可以请其她老师帮忙计分。)

  四、读一读、说一说。

  教师:这十张卡片还做成了一本书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个故事吧。(看PPT:首先有一个苹果。)你们发现这本书里藏着什么数字秘密呢?(数字越来越大。)

  五、绕一绕,贴一贴。

  教师:老师用这些图做成一个谜宫,现在我们要进行的是最后一项比赛:谜宫大赛。(出示谜宫)你们看,这个谜宫应该怎么走?谜宫上少了几张图片呢,等会就请小朋友一边走谜宫,一边观察一下缺了哪张图片,从篮子里找出来贴上去。贴对一张得一星,想一想怎么样合作才会又快又对呢?(幼儿操作)请一名小队员来介绍一下你们的谜宫,贴上了哪些图片,我们大家来看看他们贴对了吗?应该得几星?

  六、统计得分,颁奖。

  教师:现在我们来看看每队最后的得分情况吧,一起来数一数。*队获得了冠军,我们为他们颁发“智慧星”奖。

  教师:猜猜猎人扔出蜂窝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最后苹果又是谁吃到了呢?我们回教室后再把这本书看完。

数学教学教案13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理解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定理;

  2.进一步熟悉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定理的应用;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概括能力;

  德育目标:

  了解特殊与一般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定理的推导与应用

  教学难点成比例的'线段中比例线段的确认

  教具学具多媒体 三角板

  教学方法讲练结合

  过程教学内容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一、复习提问 引入新课

  问题:

  1、三角形中位线定理的推论是什么?

  2、如何用几何语言描述?

  3、定理结论用比例尺如何表述?

  二、新课

  1、议一议

  如图DE∥BC

  (1)如果 ,那么 等于多少?为什么?

  学生定理内容,用几何语言描述定理并用比例表示

  学生进行讨论,通过教师引导,得出对应结论。为新课作铺垫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2)如果 ,是否也有 呢?为什么?

  (3)如果把条件改为 那么 是否还与 相等?为什么?

  教师进行简单说明。

  2、由此我们可以得到什么样的结论?如何描述?

  这个比例关系还可以怎么表示?为什么?

  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定理: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例1已知:如图,在△ABC中,DE∥BC,AD=4,DB=3,AC=10,求AE、EC的长。

  学生概括用几何语言表示:

  DE∥BC

  应用比例性质完成比例变式

  学生完成一步推理:

  DE∥BC

  学生思考,自己尝试解题

  复习比例性质,灵活运用定理

  帮助记忆、加深印象

  加深定理理解

  解题过程:略

  练习:

  选择课后习题练习

  学生练习

  灵活运用定理

  小结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定理;

  注意把对应线段写在对应位置

  板书设计平行线分三角形两边成比例

  1、定理 2、例1 3、练习

  布置作业同步练习节选

  课后自评

数学教学教案14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北师大版数学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第九单元《统计与猜测》第一学时。(90页)

  教学目标:

  1。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掌握统计数据的方法并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与回答简单的问题,能和同伴交换自己的想法。

  3。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4。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5。能根据搜集的数据制作出不同形式的统计图表。

  教学重点: 掌握统计整理的方法,能够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对统计出的结果做出合理的分析。

  资料准备: 课前搜集有关甘肃旅游胜地的资料。

  教学流程:

  1。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①。观看风光片,说一说看到了那些地方?(刘家峡、兰州市五泉山、自塔山、黄河母亲、东方红广场)

  ②。你还知道甘肃有哪些旅游胜地? 汇报课前搜集有关甘肃旅游胜地的资料。

  ③。老师想利用星期六带领同学们去一个地方玩,你们认为我们全班去哪儿最好玩呢? 〈学生自由发言〉 去哪儿才能使我们全班大部分同学玩得开心呢? 〈小组讨论,汇报交流。并将讨论结果写到黑板上。〉 我们用什么方法才能知道大部分同学的意见呢?

  ④。揭示课题:统计。 〈估计学生会出现以下几种方法:1。一个一个的问:2。举手计数:3分组统计。)

  2。比较归纳,择优选择 同学想到的方法都很好,但由于时间有限,我们用哪一种方法能既迅速又准确来进行统计?

  ①。师生共同比较三种方法:

  ②。教师归纳出学生认为合适的方法:

  3。统计过程

  活动一:由同学们推荐一名主持人,用举手计数的方法,开展统计:

  活动二:我们用小组统计的方法小组统计完后,请两名同学作统计员汇总结果。〈将两次统计结果写到黑板上。〉 比较两次统计结果,看有什么异同?找出原因。

  4。绘制统计图,展示、交流成果。

  l)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绘制统计图

  2)交流:通过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以及上讲台对全班同学进行介绍等方式,促进学生之间的交往,并将统计成果挂到黑板上。

  5。观察分析统计图,根据统计图提出问题。

  ①。观察统计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②。教师在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着重以下几个问题: i。去哪个地方的同学最多? ii。假如今天恰好有一个同学没有来,猜猜他最有可能去哪个地方? iii。从图中你还能发现什么?

  6。课堂评价

  ①。本节课同学们都表现得很好,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哪一个小组今天表现得最好?为什么?

  ②。将学生讲价的结果再进行。口头统计,渗透统计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数学教学教案15

  教学目标:

  1. 在认识图形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

  2.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3.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在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认识钟表和立体图形的过程,感受时间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习有计划地、合理地安排自己的作息时间。

  教学难点:

  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喜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复习整理的内容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非常密切,首先大家想一想在认识钟表时,知道了哪些知识?钟表上整时、半时时的时针和分针有什么特点?

  学生可能回答

  在认识钟表时,我学会了两种时间的写法,如早晨7时30分,也可以写成7:30。

  整时时,分针指向12,时针指向几,就是几时整。

  半时时,分针指向6,时针刚过几就是几时半。

  师:说得真好,说这些话的时候好像同学们头脑中就有一块表似的,展现在了大家的眼前,真棒!再说说,我们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举出生活中的例子。

  学生可能回答

  我们学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还有球。

  我的文具盒、课本都是长方体的。

  我玩的.魔方是正方体的。

  我们用的水桶、水杯是圆柱的。

  我们上体育课用的篮球、足球、排球等都是球。

  师:同学们说得很具体,讲的实例非常恰当。只要你留心观察、认真学习,相信你会有更多的新发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回顾要整理复习的相关知识,从而使学生形成看到钟表、几何图形等立即能在头脑中形成表象,逐步构建知识系统。

  二、巩固训练

  1. 认一认,连一连。

  师:我们的知识点说得很到位,那么解决问题怎么样呢?看一看,想一想,做这些事情该是什么时间?连一连。(课件出示:教材第94页第7题)

  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完成习题。

  2. 几何图形。

  师:给下面的物体分分类,说说你的理由。(课件出示:教材第95页第1题)

  (学生应该很容易地将已学过的形体进行分类)

  3. 位置。

  师:请同学们看看教材第95页第2题和第3题。先自己解答,然后我们再交流订正,相信你们一定能做得很好。

  学生尝试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指导,重点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然后组织交流。

  设计意图:在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复习整理后,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巩固训练,能有效地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确定下一步教学内容。

  三、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复习了“认识钟表”,知道了整时、半时时分针和时针的特点;还复习了“图形与几何”,再次认识了常见的立体图形。我们的教材学习到这就结束了,但是知识的学习与应用是永无止境的,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只要你肯努力,就一定能掌握更多的知识。

  教学反思:

  1.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学生看图回忆生活中这些事件发生的时间,从而进一步认识整时和半时,印象更深刻;通过结合生活实例能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些几何形体的认识,使数学更贴近生活,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展现数学的魅力。

  2. 在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倾听、提问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数学学习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促进学生的发展提高,让每个学生都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数学教学教案】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教案11-05

数学的教学教案12-09

数学教学教案反思11-30

【推荐】数学教学教案11-30

【热门】数学教学教案11-30

数学教学教案【精】11-30

数学教学教案【热】11-30

幼儿数学教学教案02-25

数学教学教案【荐】12-09